我的就業“工具包”|小學期“煉”技能,畢業生成微短劇市場“香餑餑”

河南日報記者 樊雪婧

“頭再向右一點,面光再補一點。完美!”7月1日,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一間機房裡,融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2022級的學生們正在通力完成一部AI短劇製作。隨着鼠標點擊,屏幕上的AI人物一步步“演繹”出劇本里的動作,向前推進着劇情。

該專業學生武冰冰剛完成第10集的一幕劇情,正在對人物表情進行微調。“我一直愛看動漫,沒想到有一天能親手製作。”武冰冰十分激動,看着人物在自己手中活靈活現,他更堅定了在這個領域繼續深造的信心。

場景、角色、道具……讓文字劇本變身AI短劇,過程並不簡單,爲何學生們能手到擒來?

秘密就在小學期的課程裡。

什麼是小學期?融媒學院教師吳慶娜介紹,學校爲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將傳統兩學期改爲三學期,即春季學期、秋季學期和小學期。小學期主要安排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崗位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實踐課程。

“這個小學期,學院應對微短劇市場變化,爲不同年級學生打造了多元化課程。”吳慶娜說,比如讓學生直接參與校企合作AI微短劇項目或進組體驗微短劇全流程製作;採用傳統微短劇拍攝形式,以師生共創方式拍攝校園題材微短劇,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快速適應市場環境。目前,學院與北京聚力維度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製作的AI短劇《錯金簪》已經完成,近期將在紅果、抖音等頭部平臺發佈。

“以往,AI短劇要進行角色建模、動捕等,需要大量專業知識支持。現在,學生們系統學習一個月,每人每天產出20—30秒的有效鏡頭,全項目組學生大概3周時間就能‘殺青’15集的劇本。”企業方教師陳家豪指着操作平臺爲記者演示,依託公司自主研發的“賽博導演”軟件,內嵌“賽媧”大模型,能夠實現一鍵生成場景、角色、動作及情緒等,通過構圖、運鏡、光線等調整,學生們就能製作出符合市場需求的AI微短劇作品。

學得快,得益於硬件升級,更得益於日常課程與市場的不斷接軌。

課表上,微短劇創意、微短劇全流程製作、影視表演、分鏡寫作、影視照明、影視後期特效等課程應有盡有,這讓陳家豪很意外。“課程與市場需求十分契合,比如構圖、打光、站位等,學生已經掌握了基礎知識,通過實戰訓練進階,很快就能上手。”

校園裡,2023級學生劉文波正在和同學一起拍攝微短劇,剛剛結束的進組課程讓他在拍攝思路上開闊了許多。

從定妝到殺青,劉文波用4天時間完整跟了一個劇組,製片助理、場務、場記都體驗了一遍,他還客串了一個角色。“全新的體驗,只有跟了組纔會明白,劇組、市場是什麼樣的,更清楚自己的差距和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如何讓學生在短劇市場上走得更遠?融媒學院選擇了加快轉型升級。“學院緊跟市場人才需求,聚焦微短劇領域,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共建課程,融入創意、拍攝、製作、演繹及配音等內容,對課程進行優化。”融媒學院院長郭琳媛介紹,依託校企合作,引進一線技術人才,利用企業頂崗及真實化項目教學,錘鍊出一支思維前沿、技術過硬的師資隊伍,發揮各專業優勢,比如,突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創意策劃能力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演繹配音能力等,形成微短劇人才全鏈條培養模式。

人才質量怎麼樣?市場說了算。6月21日,河南微短劇行業首場專項校園招聘會——2025年河南省微短劇青年人才專場招聘會上,省內外60餘家微短劇製作機構帶着超3000個崗位前來攬才,超60%的崗位收到有效簡歷,其中數字媒體技術、影視編導等專業畢業生初步就業意向率超50%。

“微短劇已成爲當前文化消費的重要內容,催生大量新職業與新崗位。”郭琳媛表示,學校在新校區投資建設高清實驗室、攝影棚等,未來,微短劇方向建設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爲河南微短劇產業發展培養更多適配專業人才。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