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年年滅年年有,科學家另闢蹊徑“以菌治蚊”“以蚊治蚊”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譚琪欣)“小區天天噴藥,爲啥還是有新發基孔肯雅熱病例?”“年年消殺,蚊蟲爲何年年捲土重來?”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發現,社交平臺上網友關於“蚊堅強”的討論不斷。
針對網友的困惑,8月18日,清華大學基礎醫學院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程功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給出了科學解答:“蚊子並非真的‘百毒不侵’,但在傳統滅蚊劑(除蟲菊酯和避蚊胺等)持續消殺的背景下,它們確實在加速‘進化突圍’”。
8月10日,廣州越秀社區正在開展大範圍的防蚊滅蚊行動。廣州越秀髮布圖
“殺蟲劑之於蚊子,正如抗生素之於細菌。”程功教授長期從事蚊媒病毒傳播研究,他用抗生素與細菌的對抗打了個形象的比方,當殺蟲劑在環境中噴灑,濃度因擴散、揮發而降低時,那些未被殺死的蚊子,恰恰是攜帶抗性基因的“倖存者”。這些蚊子將抗性基因傳遞給後代,整個蚊子種羣便如同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一般,對特定殺蟲劑逐漸免疫。
抗藥性的核心秘密,藏在微觀世界裡。程功解釋道,傳統殺蟲劑往往通過攻擊蚊子體內關鍵的蛋白質靶點生效。當殺蟲劑分子與這些靶點精準對接時,蚊子的生理功能便被破壞致死。然而,一旦蚊子基因突變導致靶點結構改變,殺蟲劑便如“失效的鑰匙”,蚊子便能逃過一劫。
“但事實上,蚊子的存在與疾病傳播並非簡單正比關係,我們在雲南文山觀察到,當地蚊子數量龐大、種類衆多,卻幾乎沒有登革熱流行。因此,針對蚊媒傳染病,防控的關鍵在於阻斷傳播鏈。”程功指出,我們難以消滅蚊子物種本身,也無需如此(因爲自然界絕大多數蚊子並不攜帶病毒)。因此,核心策略是阻斷蚊子傳播病毒的途徑,讓它們無法攜帶和傳播病毒。
這一想法已經付諸實踐。程功團隊發現自然界存在某些共生菌,能有效抑制蚊子攜帶病毒和傳播病毒的能力,通過在特定區域釋放攜帶這類共生菌的蚊子,可以阻斷登革熱等病毒的自然傳播鏈。目前,程功的課題組已經緊鑼密鼓地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上崗村開展大規模現場干預實驗。“我們的目標是在村子的伊蚊集中場所設置干預裝置,每個干預裝置中放入高濃度共生菌,形成蚊子‘誘卵器’,通過降低孵化蚊蟲的病毒易感性,最終一步步實現共生菌環境干預。”
與此同時,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此前報道,廣州當地部分地區已在開展以蚊治蚊項目。
“叮咬人的蚊子有很多種,其中就有白紋伊蚊(花斑蚊),它們是傳播登革熱、寨卡等病的元兇。而我們通過顯微胚胎注射技術培育的絕育雄蚊,本身不咬人、不吸血,當這些雄蚊與野外的白紋伊蚊雌蚊進行交配後,雌蚊所產的卵將無法成功孵化。大概2~3代後,就可以降低當地的白紋伊蚊種羣密度,減少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傳播風險。”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峽石村“以蚊治蚊”項目團隊負責人錢偉此前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