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吸血「巨蚊」出動! 廣東超狂防疫「以蚊制蚊」優於化學噴灑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爲遏制廣東近期日漸升溫的基孔肯雅熱疫情,防疫人員出奇招「以蚊制蚊」。中山大學「蚊子工廠」技術團隊30日深入佛山市三水區南山鎮,首次大規模釋放「華麗巨蚊」幼蟲,運用這種伊蚊天敵來獵殺病媒蚊幼蟲,嘗試以生物防治科技築起防疫新防線。

綜合陸媒報導,廣東省多地通報孔肯雅熱病例,防疫壓力與日俱增。爲有效遏止疫情擴散,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病原生物學與生物安全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是中大蚊子工廠技術總監的張東京,率領師生團隊前往佛山市三水區南山鎮,啓動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滅蚊行動」,釋放華麗巨蚊幼蟲,以生物防治手段對抗病媒蚊。

▲華麗巨蚊不吸引、不攻擊人畜,是人類的「好隊友」 。(圖/翻攝 百度)

此次行動針對的是難以人工清除的積水孳生地,如屋頂積水、密林低窪等,研究團隊依科學比例將一齡至三齡的華麗巨蚊幼蟲投放其中,華麗巨蚊幼蟲每日可捕食數百條伊蚊幼蟲,單次投放效果可持續數週,顯著優於化學噴灑的短期效應。希望透過「以蚊治蚊」,從源頭削弱伊蚊的數量,進而切斷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鏈。

張東京副教授解釋,華麗巨蚊(Toxorhynchites splendens)是伊蚊的天敵,其幼蟲能大量吞食伊蚊幼蟲,平均每隻一生能吃掉80至100條伊蚊。兩者的孳生環境高度重合,使得華麗巨蚊在滅蚊上的效率極高。

他也強調,「華麗巨蚊成蚊並不吸血,無論雌雄皆以花蜜與植物汁液爲食,不會攻擊人畜,對人類活動基本無擾。」

「這是一種既安全又環保的滅蚊策略,」張東京指出,「與化學藥劑或傳統煙霧式殺蟲法相比,華麗巨蚊的生物防控技術能減少環境污染,同時降低蚊蟲抗藥性的風險,對於當前南方地區高密度蚊蟲帶來的疫情挑戰,尤其具有應用潛力。」

廣東省疾控中心數據顯示,當前正值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攻堅期,傳統化學滅蚊手段面臨環境壓力與抗藥性挑戰。「以蚊治蚊」的生態防治法不僅避免了藥物殘留問題,還能實現長效防控。

根據中山大學蚊子工廠表示,後續釋放行動將根據不同地區疫情態勢陸續展開,希望打造一條「綠色防線」,與南方持續高溫潮溼氣候下的病媒蚊抗衡。

▲ 引起基孔肯雅熱疫情的伊蚊 。(圖/翻攝 百度)

今年5月以來,廣東、海南等南方省市均通報基孔肯雅熱病例,疫情監測單位表示,該病毒與登革熱同屬蚊媒傳播,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且具一定病原性,主要症狀包括高燒、劇烈關節痛、出疹等,嚴重者甚至可能引發慢性關節炎與神經併發症。

基孔肯雅熱主要通過‌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 )叮咬傳播。當蚊蟲叮咬感染者後,病毒在蚊體內繁殖並通過唾液傳播給人類。

廣東省疾控部門一再呼籲民衆清除積水容器、做好個人防蚊措施,同時加強社區監測與病媒控制。如今,華麗巨蚊的介入,不僅是科技防疫的一次突破,也代表「自然防治」與「科學滅蚊」的新方向正在逐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