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屈公病噴藥防疫「蚊子天敵」蜻蜓或遭殃 100%蚊子已出現抗藥性

▲廣東東莞噴藥遏止病媒蚊孳生。(圖/CFP)

文/香港01

廣東佛山正處於一場緊迫的防疫戰之中,對手是一種被稱爲「基孔肯雅熱(屈公病,下同)」的病毒。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會令感染者出現高燒、皮疹及關節劇烈疼痛等症狀,因其對關節的長期損害,又被稱爲「關節毀滅者」。

世界衛生組織於今(2025)年7月發出警告指出,該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擴散,已有119個國家報告病例,約5500萬人面臨感染風險。約三成患者會出現長期關節僵硬和不適,後遺症可持續數月。

▲廣州荔灣區採用無人機大規模噴藥。(圖/CFP)

在廣東,佛山成爲此次疫情的重災區。據廣東省疾控局8月10日通報,2025年8月3日0時至8月9日24時,全省新增報告1387例本地基孔肯雅熱病例,雖未報告重症和死亡,但病例分佈範圍廣,其中,佛山佔1212例,廣州103例等等。

在這場防疫戰中,「蚊子的抗藥性」成爲廣東面臨的棘手問題。大陸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愛華指出,在廣東,特別是廣州,「100%的蚊子都出現了抗藥性。」無論是殺蟲劑、蚊香、電蚊香片或電熱蚊香液,其主要成份都是菊酯類農藥,長期高強度的使用導致蚊蟲對此類藥物產生極高抗性,「必須要加大藥量才能夠起到效果」。

然而,這也觸發了一個惡性循環,「蚊子抗性越強,加藥越多,導致(蚊子)抗性更強」。這種高抗性帶來新的生態風險。

鄭愛華提醒,在應急防控中,短期內集中使用滅蚊藥需警惕對其他生物、土壤及水源的影響。例如,蚊子的天敵之一蜻蜓,其抗藥性很弱,「一種糟糕的可能是『蚊子還沒死,蜻蜓先死了』,這樣的物種殲滅戰或會爲未來帶來不可控風險。」

世衛組織在基孔肯雅熱應對方案中建議,疫情傳播時可將滅蚊作爲緊急措施,但同時要求各國審查殺蟲劑產品和應用技術,將蚊媒耐藥性及殺蟲劑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納入公共衛生監測系統。

▲廣州生技公司培育「絕育雄蚊」阻止屈公病傳播蔓延。(圖/CFP)

當人力清剿與化學手段顯露疲態時,廣東亦啓動生物滅蚊策略。佛山、廣州等地已投放4000萬隻不吸血、不叮人的「絕育雄蚊」,按照「每發現1只雌蚊,就釋放5只絕育雄蚊」的比例實施,藉由野生雌蚊與之交配後只能產下死卵,從源頭削減蚊子數量。

廣東順德區龍江鎮也向居民免費投放泥鰍入水池和水缸,因泥鰍可吞食蚊子幼蟲;禪城區則在兩座公園投放近5200尾食蚊魚。部份地區還採用驅蚊植物控制蚊羣,例如,南海區首期在289個村或社區播種200畝艾草。

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傳染病防控首席專家康敏表示,佛山市疫情快速上漲勢頭已得到初步遏制,近期防控成效進一步鞏固。她指出,全省新增病例數已呈現連續下降趨勢,但由於疫情波及面廣,加上全球疫情高發及廣東對外交流頻繁,境外輸入風險依然存在;同時疊加汛期颱風、降雨等天氣,蚊媒活動頻繁,防控工作仍不能鬆懈。

【本文獲《香港01》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