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熱度不該依賴“名人認定”|封面評論
劉葉/文
近日,有網友發文稱,河南洛陽白馬寺內“狄樑公墓”的墓碑旁,立上了“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牌”,公示牌顯示,該文物名稱爲狄仁傑墓。消息一出,網友關於此地是否爲唐代名人狄仁傑墓地的討論十分熱烈。
目前,各地對於“狄仁傑墓”看法尚不一致,有“乾陵隨葬”說,有“祖籍”說,有“衣冠冢”說,此時又有“白馬寺”說。但也有資料顯示,白馬寺內的墓葬也可能屬於武則天男寵薛懷義,他同樣受封“樑國公”且與白馬寺關係密切。故而,雖多地聲稱擁有“狄仁傑墓”,但目前爲止,狄仁傑到底歸根何地,考古界尚無權威認證。日前掛牌的白馬寺,當地文保部門稱,根據現場碑刻記載以及史料分析該地就是狄仁傑墓,不過,“現場碑刻”爲明代所制,缺乏唐代實物證據,且狄仁傑生前所持的宗教擴張態度,與葬於寺廟內的行爲存在衝突,所以對這一認證,網友並不完全認可。
各地爭相認證“狄仁傑”,除了讓大家對歷史文化名人“有跡可查”,其名人背後的經濟價值也不可忽視。一個被認可的名人墓地,能迅速提升所在地的知名度,帶動旅遊消費和相關產業發展。在文旅產業競爭空前的當下,從名人的故里、到名人墓地,打“名人牌”,無疑成了最爲省時省力的宣傳路徑之一。山東、安徽等地曾上演“西門慶故里”之爭,將文學中的爭議人物樹成文化招牌;安徽亳州以兩顆古人牙齒的DNA比對宣稱“證明了曹操是亳州人”,而曾發現曹操墓的河南則以“DNA考古權威性存疑”爲由拒絕認證,上演“親子鑑定”爭奪戰……
各地爲吸引遊客不斷推陳出新,這本是文旅產業活力的體現,但過度聚焦於名人爭奪,將矛盾集中於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性開發與功利性利用之間,反而可能掩蓋了地方真正獨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