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茅:教育如何促進每個人長久的幸福?

來源:校長內參

本文共3990字,閱讀約需10分鐘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繫

教育不是讓少數人獲得短暫的快樂,而應該讓每個人都受益,這纔是教育的追求。

我們經常會講到許多與幸福相關的話題,所以我想讓大家思考幾個問題:你覺得自己有多幸福?如何才能使自己未來更幸福?

文東茅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反思教育在人生幸福中間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如果說我們的教育沒有促進人的幸福,那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的意義感、價值感何在?

所以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第一,教育爲什麼沒有明顯促進幸福?

第二,如何才能促進每個人長久的幸福?

因爲我們的教育越來越普及化,尤其義務教育是每個人都要接受的。既然是義務教育,那麼就應該讓每個人都受益,而不能說讓少數人獲得短暫的快樂,這就是我們教育的追求。

這兩個問題我覺得堪稱“教育界的錢學森之問”,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都應該想辦法去解決的問題。

1

“空心病”的泛濫

在我以往的經歷中,我發現有很多家長或者很多老師希望孩子能考上清北,也有很多同學希望自己能進入北大清華。我在北大工作了20多年,加上學習的話都快30年了,接觸了北大很多的同學,發現北大大多數同學應該說還是比較幸福的,但是也有很多同學真的是很不幸。

有個北大高考狀元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一個北大高考狀元的抗抑鬱史》,在2020年暑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他是一個真正的省狀元,上北大以後剛開始滿懷信心,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發現自己除了會做題,好像一無所長。既沒有文娛特長,也沒有好的家庭背景,也沒有創新能力,然後就覺得自己再沒有優越感了,也不知道到底將來有什麼意義。所以他就開始抗拒學習,開始抑鬱了。

這種狀況其實挺普遍的。北大心理諮詢中心的副主任徐凱文老師曾經創造了一個詞,叫做“空心病”。他發現北大大概有四成的新生認爲活着沒有意義,這其實就是價值觀的缺失,也就是說不知道自己將來想追求什麼,或者有什麼意義,所以他們感覺到疲憊、孤獨、情緒差、存在感缺失,有時候覺得身心被掏空。

有很多同學過一段時間以後就懸置了問題,當然也有些同學的空心病延續到了考上研究生或者保研之後。因爲他可能開始不知道該幹什麼,就一心想保研,但保研之後再幹什麼就不知道了。問題不只是出現在北大清華這樣的中國名校,其實世界上其他的名校也有同樣的問題。

我這裡列了兩本書,一本叫做《失去靈魂的卓越》,是哈佛學院前院長哈瑞·劉易斯寫的。還有一本書是耶魯教授安東尼·克龍曼寫的《教育的終結》,在書中他反思了大學生爲什麼不再追問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也說明這樣的問題是全球的普遍現象。

2

幸福和哪些因素有關?

3

傳統文化中的幸福之道

並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爲微信公衆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