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抗衡中國 韓頭部船企出手了:將爲美國重振造船業獻力

爲抗衡中國,韓企與美國「一拍即合」:將爲美國重振造船業獻力。(央視新聞)

面對中國造船業綜合實力的崛起,有着共同戰略焦慮的美國與韓國「一拍即合」,試圖聯手「制衡」中國在全球的主導地位。據觀察者網引述《日經亞洲》7月4日報導,韓國企業正搭上美國重振國內造船業的「順風船」,在兩國政府的推動下,現代重工、韓華海洋等韓國頭部船企近來接連與美企訂立合作協議,在美國本土造船。

韓國最大造船商現代重工上月宣佈,與美國愛迪生·舒埃斯特海工集團(Edison Chouest Offshore,下稱ECO)簽署協議,雙方建立「爲了建造美國商船的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在ECO旗下大型造船廠Tampa Ship共同建造中型LNG雙燃料貨櫃船,計劃2028年前交付首批船隻。

「美國是我們可靠的盟友,也是重要的業務合作伙伴,」現代重工當時在公告中援引集團相關人士寫道,「我們計劃通過與ECO的合作,積極支持美國重振造船業和加強國家安全的努力。」

據韓國媒體,這次合作是由ECO率先提議發起的。《日經亞洲》和韓國《朝鮮日報》介紹,ECO運營着五家船廠,雖在海工支援船(OSV)建造上有着充足經驗,但缺乏建造貨櫃船的能力,而貨櫃船正是全球商業航運的基石。由於近年來訂單量下降,ECO尋求對外合作,現代重工則將此視爲拓展在美業務的契機。

按照現代重工方面的說法,若按計劃推進,該項目將成爲2022年以來美國本土船廠獲得的首個貨櫃船新造項目,「填補空白」。根據航運市場分析機構克拉克森研究公司(Clarksons Research)的數據,2022年到2024年的三年間,美國造船廠僅獲得3艘3600TEU級中小型貨櫃船的訂單。

關於具體合作形式,現代重工表示,其將主要提供技術支持,包括負責上述貨櫃船訂單的船舶設計、專用設備採購、建造技術支持等,參與部分船體分段的建造,並對相關技術資產進行投資,以提升Tampa Ship的產能。

《韓民族日報》說,之所以選擇這種「韓國出技術、美國出場地」的合作模式,是因爲美國法律對於在美國水域和港口之間航行的商船有着嚴格規定,除非總統等高層另行授權,美國境內只能使用由美國船廠建造的船舶,包括商船與軍艦。此外,美國軍艦的建造與維修也被限定在美國船廠內部進行。

現代重工稱,此舉延續了其「持續深化與美國海事和國防利益相關方合作的理念」。

《日經亞洲》指出,現代重工此前已經與美國企業在該領域初步確立了多項合作。現代重工2023年就已向美國海軍申請了艦艇維修資格認證,並在2024年初通過實地考察。去年7月,現代重工成爲首家與美國海軍簽署艦船維修協議(MSRA)的韓國公司,進軍艦艇維護、修理和大修(MRO)業務。

今年4月,現代重工又和美國最大軍艦製造商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HII)簽署諒解備忘錄,「整合各自在軍艦建造方面的專業知識」。當時有美媒宣稱,這意味着它未來可能將爲美國建造軍艦,「幫助美國海軍贏得與中國海軍的造艦競爭」。此外,該公司還正與美國安杜里爾工業公司共同研發無人水面艦艇。

事實上,不僅是現代重工,韓國第二大造船商韓華海洋也在將業務重心轉向美國。今年3月,該公司首次爲美國海軍乾貨補給艦「沃利·施艾拉」號完成了近7個月的例行大修工作。今年內,韓華海洋計劃還要爲五到六艘美國海軍艦艇提供MRO服務。

此外,韓國企業還已在着手培養相關人才,以滿足美國市場的需求。據報導,現代重工上週在其研發中心舉辦了「造船領導人論壇」,首爾大學、聖地亞哥大學和現代重工宣佈,三方將合作開展人才培養。自2026年起,美國各高校每年將有20至30名造船工程師被邀請赴首爾大學短期研修。

報導認爲,這一系列進展與美國政界人士的頻繁來訪不無關係。去年2月下旬起,時任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德爾託羅連續訪問韓國和日本,考察盟國船舶企業,其中就包含現代重工、韓華海洋。今年2月,美國參議員馬克·凱利訪問了去年12月被韓華海洋收購的費城造船廠,強調美韓要加強合作,「應對中國崛起」。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產業政策室室長李承烈日前證實,在川普領導下,美韓已正式展開合作造船的雙邊討論。

今年4月,現任美國海軍部長約翰·費倫到訪現代重工位於蔚山的船廠,並參觀現代重工所建造的「正祖大王」號和最新型宙斯盾驅逐艦「茶山丁若鏞」號。據韓聯社,現代重工首席副會長鄭基宣在接待時稱,現代重工將憑藉「最佳技術實力和造船能力」,爲美國造船業重振貢獻力量。

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斬獲了全球70%的造船訂單,而韓國僅佔17%。但川普年初上臺後,實施「美國優先」議程,將遏制中國航運業視爲一個重要目標,給了韓國船企進軍新市場、填補空白的機會。

韓國產業研究院研究員李恩昌(音)曾坦言,韓國船企「在成本競爭力方面明顯落後於中國競爭對手」,但川普希望「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的願景,「給韓國人提供了長期生存的機會」。韓媒表示,考慮到美國國內造船能力不足,即使美國政府制裁中國造船企業,減少向中國的船舶訂貨量,美國造船廠也「吃」不下這個份額,全球排名第二的韓國企業可能會受益。

不過,也有分析認爲,兩者的合作也面臨着一些阻礙。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貿易與物流教授阿爾貝特·文斯特拉(Albert Veenstra)此前認爲,美國當前沒有「可靠的鋼鐵製造業」,因此很難繼續參與造船競爭。韓國業界曾擔心,萬一美國政府禁止使用中國鋼材造船,或有其他限制,將加重項目成本負擔。

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邁克·李和約翰·柯蒂斯在今年2月提交了《海軍準備狀態保障法》等提案,要求「允許將建造美國海軍軍艦的工程交給韓國等盟國」。該提案就明確規定,作爲細節條件,外國造船廠的建造費用必須低於美國造船廠,「建造美國軍艦的外國造船廠不得由中國持有或接受中國的投資」等。

此外,還有專家認爲,讓盟友分擔美國海軍艦艇的日常維修和常規主力艦艇的建造工作,無法解決美軍艦艇建造進度緩慢的關鍵問題。

專家指出,美方的設想是此舉既可以緩解美軍艦艇的「維修難」問題,還能讓美國本土造船廠集中精力建造核航母與核潛艇等保密程度更高、重要性更強的核心艦艇。但韓國只能建造驅逐艦艦體,關鍵的宙斯盾雷達等核心設備依然需要美國提供,而配套設備的供應不暢正是美國艦艇建造進度緩慢的關鍵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