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開盒”上鎖 讓網暴熄火
來源:經濟日報
近來,一言不合就“開盒”的事件在網絡上時有發生,這也讓網絡暴力和數據安全問題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
“開盒”最早來源於網絡貼吧,主要指通過非法手段獲取他人的個人信息,比如姓名、家庭住址、手機號、身份證號等,並在網絡上公佈,引導網民對被“開盒”者進行網暴。每個人的網絡賬號被視爲一個“盲盒”,“開盒”即獲取個人隱私信息。這種行爲不僅僅侵犯個人隱私,還觸碰法律紅線。此前發佈的《關於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組織“人肉搜索”,違法收集並向不特定多數人發佈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處罰。
打蛇要打七寸。“開盒”引發網絡暴力,但如果僅從網暴角度看待“開盒”,不能抓住這一事件的本質特徵,則難以根治這一行爲。“開盒”之所以難以根治,是因爲其背後有一個倒賣個人信息的黑色產業鏈。當網絡情緒和相關利益鏈結合在一起,個人信息被隨意標價買賣,你我都無法置身事外。
打擊“開盒”行爲,必須把個人信息保護放在首位。對那些掌握大量個人信息的部門、平臺企業等來說,要進一步壓實責任,對用戶數據進行加密處理,對敏感數據進行嚴格隔離,依託數據安全管理平臺,實現數據管理、權限控制及安全審計等的統一管控,以此降低數據泄露風險。
再好的管理制度,也離不開執行者貫徹落實。相關部門和平臺企業應加強對內部員工管理,在無授權情況下,確保任何職級的員工均無權限觸碰用戶數據。還要通過審計數據管理平臺權限、服務器登錄記錄及辦公系統訪問日誌等途徑,進行日常排查,確保員工權限不越界。
從很多案例來看,一些涉及個人信息泄露的關鍵節點,已經從境內轉到境外,這給原有治理模式帶來挑戰。有必要在政府部門指導下,積極倡議和推進“反開盒”聯盟,不斷加強行業合作、國際合作,共同加強數據隱私防護,築牢網絡安全防線,共同維護清朗網絡空間。
隨着大模型等新技術手段迭代升級,其數據收集整理能力大幅提升。原本分散在各處的個人信息不會大量泄露,但這些數據經過新技術拼湊、比對後,現在就可以形成一個人的基本信息,進而被不法分子利用,並引發新的信息安全危機。這也對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提出更高要求。
打擊“開盒”,難以畢其功於一役,一定是持久戰。爲此,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平臺企業都有責任,邊發現問題邊探索機制,邊彌補漏洞邊升級技術,邊保護信息邊維護權益,唯有如此,才能築牢個人信息保護的堤壩,爲“開盒”上鎖,讓網暴“熄火”。 (作者:孟 飛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