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研學遊成了“開盲盒”

多日搜救後,所有人等來了最壞的消息:8歲的孤獨症男孩,在雲南大理蒼山參加夏令營失聯,被找到時已不幸遇難。這起悲劇,是一個家庭難以承受之痛,也暴露了研學市場存在的諸多亂象。守護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需要對行業進行刮骨療傷式的整頓和監管。

研學遊的火爆,在供需兩端形成了鮮明的映照。需求端,是萬千家庭對子女成長成才的美好期待;供給端,卻是五花八門的機構倉促入局、瘋狂逐利。如今,找到一家安全可靠的研學遊機構,就像“開盲盒”一樣,有時花了冤枉錢不說,安全保障也可能淪爲“紙上談兵”。

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線。面對複雜地形、特殊兒童,在活動規劃上盲目冒險,在安全保障上敷衍了事,不僅有損職業道德,更是對生命的漠視。這樣的安全隱患在研學市場並非孤例:無資質的“黑車”搭載學生、活動場地暗藏安全陷阱、帶隊人員缺乏急救知識……當意外降臨時,首當其衝的便是孩子們脆弱的生命。

研學機構泥沙俱下,研學活動質量令人擔憂。誇大宣傳、無證上崗、私人掛靠等現象普遍存在,讓研學應有的專業性和實踐性被大大削弱。本應是“研”與“學”的有機結合,卻成了走馬觀花、到此一遊,不僅誤人子弟,還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研學遊需要市場化運作,但絕不能將價值座標完全錨定在“逐利”二字上。

近幾年,關於研學遊的相關文件和規範多次下發,但從現實情況看,仍需要在安全、質量、導向上構建更嚴密的監管網絡。從宣傳內容的審覈到師資配備的審查、從課程內容的監測到評價機制的完善、從接訴渠道的暢通到懲處力度的加強,都需要各地監管部門全方位監管,才能真正規範市場秩序、守護消費者權益。

一個幼小生命的消逝,應當爲所有研學從業者敲響警鐘:唯有秉持極端負責的態度,才能在行業立足;唯有堅守育人初心,才能讓研學游回歸本質。(韓亞聰)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