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中的微創,這一手術方式加速結腸癌患者康復
術後第2天就能下地走路,第6天達到出院標準……剛做完NOSES手術的腫瘤患者劉某(化姓)感慨:“真沒想到,這麼大的病,打幾個眼兒就能治,少遭罪不說,心裡也沒那麼害怕了。”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胃腸外科石欣主任團隊成功爲一名乙狀結腸腫瘤患者完成“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NOSES)”。該手術實現了“無輔助切口”的微創突破,患者術後恢復迅速,近日已康復出院。
腹脹月餘查出結腸癌
58歲的患者劉某平時身體不錯,但最近一個月莫名反覆腹脹伴大便不成形,稀便,每日3-4次。在家人的陪同下,患者來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尋求進一步診斷。經腸鏡檢查,結果證實了一家人的擔憂:劉某被診斷爲乙狀結腸癌。爲了更好的治療效果,家人陪着劉某慕名聯繫到中大醫院胃腸外科石欣主任。
石欣主任團隊對患者劉某的病情進行了綜合評估,通過消化內鏡判斷患者爲早期乙狀結腸癌,病理侵犯肌層,無法通過內鏡下完整切除腫瘤,且存在周圍淋巴結轉移的風險。綜合考慮患者劉某的病情,首選外科手術治療。但傳統手術需開腹或遺留腹部切口取標本,創傷較大,加上考慮到患者對微創、精準、快速康復的強烈期待,石欣主任團隊決定採用納米碳定位技術聯合腹腔鏡微創手術,爲患者實施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NOSES)。
這一手術方式可避免輔助切口
術前,劉某進行了充分的腸道準備後,通過消化內鏡事先將準備好的納米碳注射到病竈周圍,形成染色定位。該方法使得在手術時病竈邊緣、腫瘤範圍一目瞭然,顯著減少了術前探查的時間,也爲後續的腹腔鏡微創手術操作提供精準導航。
8月15日,石欣主任帶領團隊,透過超高清3D腹腔鏡視野,患者體內血管、神經及系膜邊界纖毫畢現,納米碳定位讓腫瘤原形畢露,順利完成腫瘤根治性切除、淋巴結清掃及消化道重建。隨着切除組織從患者直腸(自然腔道)取出,然後完成消化道重建,手術順利完成。
NOSES(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被譽爲“微創中的微創”,主要適用於多種結直腸疾病,包括早期結直腸癌、良性結直腸腫瘤、炎性腸病需手術切除者以及其他適合微創手術的結直腸病變。該技術所有操作均在腹腔鏡下完成,並通過人體自然腔道(如直腸)取出切除標本,避免了傳統腹腔鏡手術所需的腹部輔助切口。
患者術後一天即可下牀
爲何NOSES是“微創中的微創”?專家介紹,這是因爲它三大優勢顯著:首先是真正“無疤”,腹部僅留幾處微小的Trocar孔痕,無傳統手術的長切口,更符合美觀需求;其次恢復更快,因無需切割腹壁肌肉,手術創傷小、疼痛輕,患者術後一天即可下牀,5-6天即出院,甚至可以日間手術完成。第三併發症少。顯著降低切口感染、裂開和疝等風險,康復更安全順利。
石欣主任指出,此次手術成功得益於多學科團隊的高效協作——從早期診斷、內鏡治療到手術和康復,全程無縫銜接,確保患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佳治療效果。NOSES是微創外科的重要發展方向,尤其適用於結直腸疾病患者,能顯著減輕手術創傷,加快康復進程。
據悉,該手術在中大醫院胃腸外科常規開展,標誌着該院微創外科技術邁入成熟化、精細化新階段。這一“無疤手術”以創傷小、恢復快、併發症少等優勢,爲結直腸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優質的治療選擇。
通訊員 胡增祥 崔玉豔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梅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