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CAN再造兆元產業」論壇 共議臺灣下一座護國神山
2025再造兆元產業科技人文論壇今天在臺北舉行,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前排左三)和桃園市長張善政(前排右)都出席進行專題演講。記者邱德祥/攝影
自1970年代起,臺灣成功孕育出半導體產業,成爲國家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然而,全球局勢瞬息萬變,臺灣亟須尋找下一個支柱產業,以面對未來挑戰。臺北論壇基金會與燃點公民平臺今舉辦「WE CAN再造兆元產業科技人文論壇」,由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宏達主持,邀請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桃園市長張善政及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進行對談,期望承先啓後,爲臺灣找出新的「護國神山」。
王金平在演講時以「造山運動」比喻臺灣產業發展,指出半導體崛起是臺灣第一次造山運動,奠下堅實基礎,如今這座「神山」正面臨內外壓力,臺灣必須啓動新的動能,才能邁向更高峰。
王金平說,回顧過去在「理工強國」的政策下,政府設立多所大學,培養出大批研發與技術人才。正因如此,當蔣經國總統把握住時代機遇,將國家戰略轉向科技產業時,胡定華、潘文淵、張忠謀等人得以成爲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結合俞國華院長與李國鼎政務委員的政策執行力,才讓臺灣從科技荒漠蛻變爲「科技之島」。
王金平指出,早在1970年代,生技產業已開始萌芽,雖曾迎來黃金時期,但受限於政策與環境未臻成熟,最終未能茁壯。如今全球邁入高齡化社會,健康意識提升,生技產業需求不僅長期存在,更持續擴大。
他特別強調,CDMO在生技界的角色,猶如半導體產業的晶圓代工。臺灣兼具製造實力與品管文化,更可掌握供應鏈重組與美中醫療政策性脫鉤的趨勢,承接轉單機會,擴大國際能見度。
但王金平也提醒,臺灣目前缺乏具指標性的生技龍頭企業,產業鏈生態不完整,加上人才不足、學界偏重論文輕應用,皆爲發展瓶頸。唯有讓「研究落地民間」,形成正向循環,生技產業才能壯大。
王金平最後指出,當前美國對中高關稅政策及「五五分」的傳言,顯示「矽盾」效應不再牢固。唯有以「不可取代的專業與技術」爲立國之本,並由政府整合產官學力量、強化商業化能力,才能建起第二座護國神山。
史欽泰則回顧,1970年代工研院的成立,成爲半導體政策的關鍵支點。隨後示範工廠成功,聯電、臺積電相繼成立,開創晶圓代工模式。衆多中小企業在製程、封測、材料等環節貢獻良多,爲臺灣的產業競爭力做出貢獻。
史欽泰指出,地緣政治風險使產業鏈高度互賴的每一環節都可能成爲戰略武器,一旦封鎖即造成全面衝擊。韓日貿易爭端與美中科技戰正揭示供應鏈的脆弱性,而這些風險也勢必波及臺灣的「護國神山」。
史欽泰補充,臺灣機體電路年產值已達五兆元,爲多項兆元產業之一。AI與通訊應用將推動半導體持續成爲國家基礎建設的核心。未來應從「核心技術」延伸至「邊緣應用」,讓半導體技術融入醫療、教育、娛樂等生活面向,創造更大價值。
史欽泰強調,政府在早期以資金與政策奠基,如今更應聚焦於人才培育與研發投資。臺灣雖有數座「大山頭」,但中小企業與隱形冠軍仍是產業成長的土壤與支柱。半導體成功的關鍵,不僅來自技術,更源於制度、政策與社會的協力成果。
蘇宏達指出,當前世界正同時面臨「AI狂風、氣候變遷暴雨、地緣政治巨浪」三重挑戰,臺灣必須在動盪中重新定位。
蘇宏達分析,2050年全球升溫兩度幾乎無可避免,巴黎協定時的全球共識已不復存在。各國正推動「去風險」長期戰略,不論陣營立場,歐洲不僅要降低對中國依賴,也力圖減少對亞洲供應鏈的風險。國際秩序正從「不能沒有美國」轉變爲「不能只有美國」。
蘇宏達也贊同王金平院長的說法,回首1970、80年代,當臺灣退出聯合國、與美斷交,甚至爆發能源危機,嚴重衝擊經濟發展時,是蔣經國總統站出來導引方向,可以說「沒有蔣經國就沒有半導體產業」,而現今臺灣要再次走出困境,須憑三大「壓艙石」:「堅守憲法、強化文官、教育改造。」
在憲政層面,蘇宏達董事長指出《中華民國憲法》讓臺灣得以和平過渡至民主制度,無需歷經流血革命;在文官體制上,則須防止政治任命侵蝕專業,吸引並厚待優秀人才,讓國家治理有穩定的專業骨幹;在教育上,他主張以產業需求與公民素養爲導向,推動「精準雙語」與強化基礎學科,培養年輕人兼具技能與品格,「禮、義、廉、恥」仍是教育的核心價值。
蘇宏達說,唯有建立強健文官制度與深化教育改革,臺灣才能在三重巨浪中穩健掌舵,邁向下一個兆元產業時代。
張善政則從AI與智慧治理的角度,探討臺灣AI產業與地方治理未來的前景。他指出,臺積電赴美投資的挑戰,反映美國在教育與文化層面的結構性問題。美國的數理教育環境與東亞相比存在落差,頂尖人才多投入法律、金融與軟體產業,使製造業難以維持長期優勢。
以桃園爲例,張善政形容地方政府目前仍處於AI應用的「淺水區」,只要有創意題目,即可快速實驗並獲獎。現階段首重讓公務員瞭解AI應用案例、建立信心;待文化成熟後,再進入更具挑戰的「深水區」,發展自主技術與整合應用。
張善政強調,當地方政府累積足夠能量與案例,臺灣若能率先進入深水區,將在全球智慧產業競賽中取得先行優勢。
張善政最後指出,未來須思考「人工智慧的極限」,唯有不斷突破技術邊界,當AI展現限制時,人類價值方能被重新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