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專欄》晶片武器翻車後

臺灣近日首次宣佈限制對南非出口半導體,不過經濟部25日決定暫停,外媒指出,雖然該措施僅具象徵意義,經濟影響有限。(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經濟部23日宣佈,爲因應南非針對臺灣代表處遷離、更名等舉動,實施47項半導體產品出口管制措施反制。將晶片出口武器化,這還是賴政府的首次,因此也引來國際媒體的密切關注,而在臺灣內部也讓綠營支持者着實興奮了一場。

然而僅僅過了一天,經濟部又突然發表聲明,指出在與外交部討論後,將暫停推動反制措施。雖然賴政府對外宣稱這是因爲南非政府方面表達協商意願,但實情恐怕並不單純,南非外交部發言人費裡(Chrispin Phiri)就表示,「南非是全球半導體產業不可或缺的鈀金等鉑族金屬(PGMs)供應國」,他雖然沒有明確威脅要對臺灣採取反制性斷供行動,但這一暗示性言論也讓外界猜測,這恐怕纔是臺灣暫停發佈反制預告的原因。

賴政府的晶片武器大內宣行動一天時間就翻車,再度證明臺灣在外貿領域的脆弱性。臺積電最近幾年的高歌猛進,既給臺灣帶來了GDP和股市的大幅躍升,也極大提升了臺灣在全球科技領域尤其是AI時代的戰略地位,許多臺灣人開始認爲,臺灣本身已經具備左右地緣政治乃至在國際交往中硬起來的能力。

但現實卻是,臺灣固然擁有強大的晶片代工能力,尤其是在高階晶片的生產領域獨步全球,但這並不等於臺灣廠商或者官方有自主決定能賣給誰的權利。當美國對大陸祭出晶片管制舉措時,臺積電也只能乖乖聽命,甚至都不能自主承接來自大陸晶片設計廠商的訂單,錯失巨大商機。實際上,在臺灣並不能實現壟斷生產的晶片細分領域,如果臺灣強行推動管制措施,相關的設計公司只會另尋替代廠商,最後受影響的只會是臺灣自己的代工廠。

就以這次臺灣打算威脅南非的汽車晶片爲例,最近兩年大陸爲應對美國針對汽車晶片出口所採取的管制措施,開始大力推進相關領域國產替代舉措,到今年可能將國產化率提升至25%,這也意味着大陸自己的設計、代工廠商也可以爲他國提供汽車晶片。而既有的國際大廠,也並非單一依靠臺灣代工廠,三星等晶片製造公司同樣是強勁的競爭對手,即便是臺積電,其實也有南京等工廠在負責汽車晶片的生產,而非臺灣本地。

臺灣和南非的實際貿易額也同樣能證明,根據貿協網站上公佈的臺灣-南非主要進出口行業列表,2023年和2024年的南非進口臺灣產品的主要領域,並不包括半導體,在這個列表中最低門檻的行業進口額只有282萬美元,換言之,即便南非有從臺灣直接進口晶片,其金額也低於282萬美元,其對南非的影響之低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即便如此,臺灣的晶片代工優勢還能持續多久也需要打上問號。川普政府已經充分意識到臺灣壟斷高階晶片代工所帶來的安全風險,財政部長貝森特最近再次對之發出提醒,並宣稱將把30%至50%的產能轉移回美國或其盟國,臺積電加碼赴美投資也只不過是遂行美國政府意志的其中一環而已。可以預估,等到相關風險已經逐漸轉移之後,留給臺灣的籌碼幾乎將不復存在,到那個時候,賴政府或者其他後續的執政者,連拿來做內宣的資源也將消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