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專欄》何來臺梵建交83週年

新當選的教宗良十四世(左),原爲普雷沃斯特樞機主教(Robert Francis Prevost),於2025年5月8日當選爲羅馬天主教第267任教宗,他出現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中央陽臺上。(圖/美聯社)

教廷選出新教宗之後賴清德第一時間發出賀電,但他提及「臺梵建交83週年」這一概念,這就頗爲值得商榷。僅就梵蒂岡教廷而言,其實並沒有所謂的臺梵建交,而只有中梵建交。賴清德所提到的83週年,當指1942年7年教廷正式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彼時中華民國與中國是畫等號的,所以教廷駐華使館的外文名稱也簡單明瞭,拉丁文就叫「Nuntiatura Apostolica in Sinis」,英語爲「Apostolic Nunciature to China」,無需專門註明中華民國。時間來到1949年,隨着國民黨在內戰中節節失利,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在4月從南京遷往廣州,但許多外國使館還在觀望中國的政局發展,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就選擇留在南京,而教廷使館也做了同樣的抉擇。教廷甚至堅持到1951年,當時教廷雖然仍然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但實際上已經中斷了雙方的聯繫,反而一直尋求與中共建立關係。

不過教廷與中共的接觸隨着炮擊天安門案的發生而宣告失敗,教廷駐華公使黎培裡被驅逐出大陸,教廷這才決定在臺北復設公使館,並於1962年升格爲大使館。換言之,直到今天教廷在法理上仍然視中華民國政府爲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無論大使館駐在臺北還是南京,對教廷來說,都是中國的不同地點而已,這恐怕是賴政府不敢直面的現實。

歷史問題對賴政府來說確實是短板,因爲不肯承認中華民國與中國、臺灣與大陸的連結,在許多歷史論述上賴政府就會呈現出胡言亂語的狀態。5月8日賴清德頗具創意的紀念起歐戰80週年,但因爲隻字不提中國抗戰,就讓自己的站位顯得不倫不類,到底是以一個完全無關的看客身分來總結歷史教訓,還是以戰勝國的身分紀念同盟國在歐洲戰場上的勝利,就成了完全無法自圓其說的禁忌話題。

賴清德的歐戰紀念當然不是爲了紀念,而是着眼於現實,想暗中批評俄羅斯和中國大陸,但將這一目的包裝在歐戰的話題之下終歸有些難以啓齒,畢竟中俄都是戰勝國,也是德日侵略的最大受害國,而德國和日本則是賴清德不敢批評的所謂友邦。更大的混亂則在4個月之後,當大陸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時,賴清德又將如何自處?照例嘴砲式批評中共沒有資格紀念嗎?這恐怕又將陷入紀念臺梵建交83週年一樣的尷尬,唯有賴政府還在堅守法統地位,現在的中華民國政府纔有資格紀念抗戰勝利,否則,就必須先解決臺灣在二戰中到底是戰勝方還是戰敗方的問題。而對許多極端臺獨來說,他們寧可讓自己當戰犯的後代,也不願意作爲中國人共享二戰戰勝國的榮耀,正如1945年實際發生的那樣。

駐教廷大使李世明最近特別提及,他過去與新教宗曾有互動,說對方很清楚民主臺灣跟共產中國的分別,還說這讓他印象深刻。事實上,中梵關係可是教廷當下要處理的最重要課題之一,任何一個與聞機要的教廷人士當然知之甚詳。這本是不言自明的常識,臺灣一直以來都很重要,而李世明的發言只會證明,賴政府天天喊着要讓世界看見臺灣,實則讓臺灣人愈做愈小,教宗說知道臺灣都能拿出來吹噓一番,這是多麼可悲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