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全球機器人大賽登場

旺報社評

北京日前舉辦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所引發的關注不亞於大陸春晚上宇樹機器人的表演,看似簡單的21公里路跑,實則考驗機器人多方面的能力。

大陸機器人與美國馬斯克的Optimus機器人、歐洲家務機器人NEO Gamma、韓國組建的「K-人形機器人聯盟」的全球機器人大賽已然展開,將是21世紀國家競爭力與經濟發展實力的競賽。

大陸自主研發 領先各國

此次機器人半馬有20家大陸企業參賽,冠軍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天工Ultra」奪得,這個大長腿的「鋼鐵俠」,風頭蓋過數月前在春晚「扭秧歌」的宇樹機器人,西方媒體認爲大陸已進入「智慧人形機器人」研發領先羣。

具智慧的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發展的新趨勢,亦即把「智慧」放在「機器人」身上,使機器人不僅能與環境互動,更能夠學習並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大陸製造的智慧人形機器人已在許多工廠車間試用,但要在街頭長跑,卻是另一個層次的考驗。

放眼全球,馬斯克的Optimus機器人,正如其中文譯名「擎天柱」,托起全球人形機器人研發與使用的半壁江山。Optimus自2022年正式發佈以來不斷進化,拿雞蛋、搬重物、進汽車工廠打工,未來甚至可幫車主充電。今年量產規模數千臺,商業化可行性大門漸開。

上個世紀70年代即入局的日本,以超前的眼光打造出ASIMO等明星機器人,可惜受制於軟硬體未能跟上,炫技大於實用,難以商業化。大阪世博會展出日本科學家設計的新型材質機器人,顯示日本仍持續研發機器人。此外,組建「K-人形機器人聯盟」的韓國,推出高仿真家務機器人NEO Gamma的歐洲企業,都是機器人領域不可小覷的競爭者。

從心有不甘的傳統機器人強國日本,到奮起追趕的韓國、歐洲,再到領先羣的美國和中國大陸,這場人形機器人全球大賽,既展現各國差異化的研發路徑,更凸顯各國科技與經濟的實力。大陸宇樹科技、優必選、智元機器人等多家企業憑自主研發能力已進入領先羣。

據摩根史坦利研報,全球百強人形機器人企業中,大陸有37家。過去5年大陸人形機器人專利申請數量5688件,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近4倍。預計2029年,大陸將佔據近三分之一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

不過,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大多還處在技術驗證期,只有少數開始向規模化商用期過渡。人形機器人的「iPhone時刻」目前還是奢談,但觀察各國大手筆投入佈局的競逐態勢,勢必加速這個質變時刻的來臨。

臺灣製造優勢 兩岸共建

從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歷史和現狀來看,欲在全球角逐賽中勝出,須把握兩大制勝點。一是基礎研發要紮實。人形機器人包括「大腦」、「身體」、整機三大部分,分別對應AI模型與軟體、傳感器等身體各個關節、機器人整體組裝。2022年AI大模型問世,改變了傳統機器人落後的編程模式,爲新一代機器人賦予高智商和學習能力。日本早期機器人吃虧在大腦限制,馬斯克的Optimus強在其內置的超強AI大腦,可見AI模型乃機器人的「阿基里斯腱」。儘管大陸已有DeepSeek橫空出世,但想在美國嚴苛制裁下實現AI行業整體突破仍困難重重。

二是精準掌握需求、場景應用落在實處。老牌企業波士頓動力公司憑藉機器炫技揚名卻數度易主,新銳企業Figure則因送機器人進BMW打工而不愁融資,凸顯單純的「人形玩具」商業價值有限,「務實」纔是產業化的正道。

大陸企業在汽車、電子、電力、巡檢、物流等領域正加大人形機器人應用開發力度,如蔚來汽車車間的裝配機器人、深圳地鐵的安檢機器人等,並向養老、醫療、教育乃至家庭領域滲透。大陸龐大的應用市場,無疑會加速人形機器人產業化之路。

臺灣擁有完整的電子、機械製造體系,兩岸共建人形機器人供應鏈是雙贏策略,可有效降低機器人制造成本,增強產品競爭力,也有助臺灣在全球人形機器人大賽中創造獨特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