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全球供應鏈離不開大陸
社評
「中國製造2025」淡出官方敘事,取而代之的是「中國智造」。華爲、小米、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紛紛在原有製造的基礎上,融合人工智慧、自主研發及數位無人工廠的應用,擴大並提升生產質量,從代工到設計、品牌的質變,實現「智造」的轉型。
中國智造 自主研發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訪陸期間的談話,印證此一轉變。他在接受央視訪問時指出,即使沒有輝達晶片,大陸AI市場也不會停滯不前,因爲大陸會自行研發並生產。尤其是DeepSeek、阿里巴巴及騰訊的人工智慧模型,已屬世界一流。DeepSeek儘管只能用輝達H20晶片建構模型,但仍具備由下而上的AI技術突破能力,這一切都建立在「智造」的基礎上。
根據大陸工信部統計,2024年大陸製造業總體規模佔全球比重超過3成,連續15年位居世界第一。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最新報告指出,預估2030年此數字將達到45%,美、日、德3國則分別降至11%、5%及3%,總和19%,連大陸的1/2都不到。
不僅製造業總量飛快成長,智慧製造的能量也在倍增。自2016年大陸工信部及財政部聯合發佈《智慧製造發展規畫》以來,大陸智慧製造裝備產業規模已突破3.2兆人民幣,較2018年智慧製造推動早期階段的1.7兆人民幣,多出將近一倍。在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及5G裝置等智慧製造領域,大陸產能佔全球比重更是高達60%~80%。
除此之外,大量運用AI演算法優化生產流程、物聯網設備即時監控機臺、機器人與人力協同工作的智慧工廠,2024年大陸累計建成家數已遠超3萬家(基礎級),其中有421家爲國家級智慧製造示範工廠。另若以可作爲全球智慧工廠標竿的「燈塔工廠」數字來看,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與麥肯錫最新統計,截至2025年1月,全球共有189家,其中大陸總量達79家,佔比42%,高居世界首位。凡此種種,都足以說明大陸智慧製造的飛快發展。
《紐約時報》一篇報導指出,憑藉着龐大經濟與技術潛力,大陸正在重塑全球權力格局,中國世紀可能已經到來。背後依恃的,無非就是強大的智慧製造能力,以及無法輕易切割的供應鏈體系。就如同黃仁勳所提到,大陸創新能力十分驚人,步伐不可能被輕易阻擋。同樣地,供應鏈體系也是如此。在大陸追求智慧製造的過程中,全球供應鏈顯然也離不開大陸。
融入趨勢 搭順風車
以尖端車用智慧晶片爲例,《日本經濟新聞》一篇報導指出,大陸專門開發車載系統級晶片(SoC)的地平線機器人公司,產品已廣泛被歐洲及日本車廠所採用;而另一家芯馳科技的車用晶片,同樣也打入日系及歐系電動車的智慧座艙系統。這些歐日汽車大廠背後考量,與過去極爲不同,不再只是單純着眼陸廠的低成本優勢,更多的是產品性能大幅提升。這都凸顯大陸智慧製造轉型,不僅僅只滿足於國內市場需求,也正透過向全世界輸出,深深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面對這股沛然莫之能御的趨勢,除了輝達已經表態不會放棄大陸市場外,美國財長貝森特近日也再三表示,即便美中在諸多方面存在意見分歧,但美國並不希望與中國脫鉤,美國真正想要的,是在部分供應鏈做到去風險化而已。誠哉斯言。全球供應鏈盤根錯節,不同國家與企業各有各的優勢,硬要區分「紅色」與「非紅」,只會加劇各自成本,無助生產效率提升。美國已經看到這個趨勢,近期也積極推進與大陸的貿易談判進程,試圖修正過去錯誤路線。
大陸科技創新、智慧製造是無法擋的趨勢,政府與企業都該好好想想,如何融入趨勢之中。臺灣與大陸各具優勢,唯有善用彼此優勢,才能創造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