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棄臺論升溫 疑美論蔓延

社評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日前表示,「臺灣距離美國9500哩,離中國只有80哩,99%的先進晶片在臺灣製造,顯然不可行。」將臺積電收歸爲「美積電」的企圖心昭然若揭,雖遭「更高層」下架,所傳達的訊息卻耐人尋味。

川普政府對臺冷漠

盧特尼克此說,川普去年選總統時曾說過,當時一般解讀,川普認爲保護臺灣受地理條件限制,將非常困難而且複雜。前副總統彭斯及共和黨大老佛訥不以爲然,認爲「對全球超級強國來說,距離算什麼?」

1年多後,盧特尼克老調重彈,雖然彈的是先進晶片供應安全問題,事後美方也釐清無意入股臺積電,但不能掩飾川普政府對臺灣安全的冷漠。再加上拒絕國防部長顧立雄循例訪美、賴清德總統過境紐約也遭到否決,華府挺臺派式微,對中謹慎派擡頭,美臺關係不似拜登時代般緊密,臺灣處境十分艱困。

前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國家安全顧問、布魯金斯研究院學人高登,日前在《外交政策》發表「川普可能出賣臺灣」專文,認爲川普政府對臺灣不友善;中共升高對臺政治、外交及軍事壓力,企圖實現終極統一目標;加上臺灣內部政治分裂,朝野對抗尖銳,都助長臺海衝突風險。

最令人憂心處,莫過於川普政府對臺冷漠,川普以實現「川習會」及滿意的經貿協議爲優先,臺北擔心因而縮小對臺軍售,甚至從「不支持臺獨」改爲「反對臺獨」。高登分析,川普在阿拉斯加「雙普會」上,明顯站在俄羅斯總統普丁一邊,而不是代表民主國家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讓臺灣感到心寒與恐懼。

川普在飛往在阿拉斯加途中,接受福斯新聞訪問時表示,習近平告訴他,「只要你是總統,我絕不會攻打臺灣」,臺海情勢似乎出現樂觀景象。但澳洲雪梨大學現代史教授柯倫持悲觀看法,他認爲美國要在與中國的貿易戰中取得明顯勝利,「有理由推測,他(川普)肯定會向中國做出像普丁那樣的讓步,即便會損害臺灣的安全。」

另一個不容樂觀因素在美中「休昔底德陷阱」問題並未舒緩,戰略競爭基本態勢並未改變,更不會放棄打「臺灣牌」牽制中國的思維,川普「和中」更可能是短期策略。中國大陸面對川普關稅壓力,已與2018年截然不同,今天的中國不會對美國壓力輕易低頭,川普善變,面對強硬的中國,隨時可能翻臉,美中關係非常不確定。

倚美謀獨破綻畢露

相較拜登總統4度公開承諾協防颱灣,拜登政府祭出的中國政策三支柱:厚植國力、反中聯盟、長期競爭,挺臺方針鮮明,川普政府弱化對臺灣的支持,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挺臺的葛來儀認爲,「疑美論」在臺灣逐漸生根,若任其發酵終將損害美國的利益。此消彼長,華府「棄臺論」升溫,臺灣「疑美論」蔓延,代表中國大陸在美中關係及兩岸關係上都取得優勢,對臺灣問題掌握更大的主動權與主導權;若美中關係繼續回穩,雙方互信逐漸恢復,川普可能在臺灣問題上進一步妥協,臺海發生衝突的機率相對降低,這是川普所追求的目標:終止俄烏戰爭,維持臺海和平穩定,塑造「和平總統」的形象,進軍諾貝爾和平獎。

美中關稅戰休兵到11月10日,川普又釋放善意將接受60萬名中國學生,再度表態希望訪中與習近平會談,希望習近平投桃報李,貿易談判給他一個滿意的條件。但中國有自己的國家利益與政治需要,未必能盡如川普之意,美中貿易談判變數仍多。

不過,就短期而言,美中關係將持續回穩,大陸的戰略自信與定力發揮了作用,川普對臺灣保持距離,符合北京的期望,民進黨「倚美謀獨」破綻畢露。賴清德總統曾表示,臺灣沒有在美中之間選邊的空間,他未洞察政治現實,「抗中」只會讓臺灣「唯一依賴美國」,而失去戰略選擇的空間,「和中」纔是臺灣安全繁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