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大罷免後 疑賴論在國際發酵
社評
執政黨針對在野黨的大規模罷免行動,正如《外交政策》期刊所言,爲成熟民主國家前所未有的先例,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辯與對抗後,選民7月26日以「24比0全數否決」的結果給出答案。國際媒體普遍解讀,這不只是執政黨的失敗,更象徵賴總統領導能力受到質疑,「疑賴論」於國際社會擴散。
激起中間選民反感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與《紐約時報》的報導一致指出,賴清德原計劃藉罷免行動削弱在野黨,並取得國會主導權,結果不但未能改變現況,反而暴露執政黨對民意走向的誤判。選民用投票表達希望政局穩定與理性治理的願望,反對朝野與兩岸持續對抗,在野黨保住對賴政府的制衡力量,賴清德未來3年推動重大政策將更困難。
日本《讀賣新聞》罕見動用社論規格直言,大罷免失敗表示臺灣社會對「民主過當」的明確否定。社論點名賴清德對此次失敗負有重大責任,因爲他在罷免前公開演說中提及要「去除雜質」,明顯劍指國民黨等在野勢力,激起中間選民的反感。文章呼籲賴清德應「透過對話彌合社會裂痕,而不是挑起朝野對立」。總之,罷免行動失敗讓國際社會開始懷疑,賴清德能否有效治理分裂的臺灣,是否有能力跨越藍綠藩籬、獲取廣泛民意的支持。
大罷免失敗陰影下,賴清德出訪行程受挫,更讓外界憂心他與川普政府的互動及美國對他的評價。賴清德原定8月初訪問中南美洲並過境紐約、達拉斯,美方對過境紐約有意見,臺方取消所有行程。賴清德成爲李登輝以來,唯一上任第一年無法順利過境美國本土的總統,被視爲臺美關係的嚴重警訊。
多家美國媒體指出,白宮因考慮仍在進行中的美中貿易談判,及預計今秋舉行的川習會,爲避免刺激北京,建議賴清德取消紐約行,但雙方無法達成協議,終於導致整個訪問計劃胎死腹中。《金融時報》分析,此事件顯示華盛頓對臺政策,並非無條件支持臺灣的外交目標,而受制於美中角力的利益考量。
一位前川普政府國務院顧問指出,美中博奕不完全是賴清德無法過境美國的主因,事實上,「臺北令人遺憾的處境」由來已久,且難以輕易扭轉,而賴政府也有責任。賴政府對川普迴歸所代表的美國政治轉向,缺乏正確的認識,也沒有與政府高層聯繫的管道。賴政府聘請遊說團體對川普政府下功夫,但收效甚微。
修補朝野平衡美中
賴政府在白宮朝中無人已不是新聞,川普上任不久就有學者提出警告,看來至今問題依舊,長期缺乏對賴清德的信任,恐怕纔是無法建立溝通管道的主因。大罷免之後,賴清德地位不穩,恐怕使美國對其信任程度加速流失。
早在2023至2024年間,美國多位重量級學者就警告,賴清德的強硬臺獨主張恐讓華府陷入兩難。美國《外交事務》期刊2023年底刊登由葛來儀、白潔曦、柯慶生等重量級學者聯名發文,呼籲民進黨重新檢視「臺獨黨綱」。今年5月,《外交政策》網站刊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奇維斯的文章,標題表明「川普應該管管臺灣」。
罷免投票前後,大陸持續進行軍事施壓。《紐約時報》7月30日報導多艘中國艦艇與大批軍機環繞臺灣,是對賴拒絕「一中」的迴應。大陸官媒也對賴清德「團結十講」提出嚴厲批判。近日大陸海警船多次刻意接近東沙島,也是警告的訊號。
大罷免失敗、與美國關稅談判受挫、兩岸緊張升高,導致賴清德的執政信任度大幅下滑。大罷免後的幾份民調都顯示,高達5成的臺灣民衆對賴清德的施政並不滿意,國際盟友對其領導力的懷疑也會持續擴散。
「疑賴論」發酵,不只是賴清德的個人危機,國內社會分化,國際政治經濟劇烈變動,缺乏有能力的領導團隊也是臺灣的危機。賴清德應修補朝野關係、向國際表明追求穩健的兩岸路線,並在美中之間維持微妙平衡,以追求經濟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