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策工具箱精準穩就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頭連着宏觀經濟,一頭連着萬家燈火。就業穩則民生穩、發展穩、社會穩。國新辦近日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穩就業穩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有關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近期,爲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出臺了做好穩就業穩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與去年9月一攬子增量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部署任務形成接續,是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重要舉措。當前,如何更好地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是題中應有之義。

一段時間以來,在經濟運行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我國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通過及時調整優化穩就業政策,穩崗返還政策持續實施,吸納就業補貼延續拓展,擴崗補助及時重啓,推動穩就業政策持續發力,取得積極成效。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爲5.1%,農民工總量同比增加220萬人,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3305萬人。針對高校畢業生,發放一次性擴崗補助9億元,惠及17萬戶企業。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308萬人,同比增加5萬人,快於時序進度,重點羣體就業保持平穩。總體來看,隨着各項政策精準落地,2024年以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穩中有進,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我國就業政策工具箱充足,在激勵企業吸納就業、支持企業穩崗擴崗、促進勞動者提升技能和就業創業等方面都做了政策儲備。不過,仍存在一些挑戰和問題,“招工難”“就業難”並存的結構性就業矛盾依然突出。未來,進一步穩就業,要充分備足預案,不斷完善穩就業穩經濟的政策工具箱,根據形勢變化及時出臺增量儲備政策,切實優化就業環境。

及時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勞動者在就業決策中,往往依賴既有的崗位經驗和技能背景,對新興產業和新業態下的新職業機會認知滯後,從而加劇結構性失業。未來,要大力發展服務消費,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擴展新型崗位供給,配合職業技能培訓、信息引導與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促使勞動者及時更新認知錨點,降低職業轉換成本,提升勞動力市場匹配效率。

着力打破企業慣性思維。在經濟轉型期,不少企業習慣按老路子經營,即便調整方向可能帶來更好的發展機會,也常常因擔心風險而不願改變。這會影響企業擴大投資、開拓新業務的積極性,減弱就業市場活力。基於此,要按照實際情況,客觀分析,多措並舉支持困難企業,強化融資服務和政策性金融工具供給,幫助企業減輕轉型升級與擴大招聘的壓力。強化對企服務,動態摸排與跟蹤服務重點企業,做到對企業缺工規模、缺工類型、技能要求“三清”,建立缺工企業清單,配備就業服務專員,支持企業開展用工餘缺調劑。通過政策激勵,改變企業和勞動者觀望情緒,鼓勵順應新產業、新動能的發展趨勢,推動就業市場實現結構性優化和高質量發展。

在經濟形勢充滿不確定性時,企業有可能更害怕虧損,對風險更加敏感,容易導致提前縮減招聘規模,進而加劇就業市場波動。因此,要通過前瞻性推出增量儲備政策,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及時明確政策導向,有效錨定市場預期,緩解情緒波動對就業市場的衝擊。通過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力度,完善階段性就業補貼,建立穩定預期的引導機制,幫助企業消除顧慮,穩定用工信心,保證就業市場穩定性。

(作者代志新 張博文 分別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行爲實驗財稅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