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深度揭秘:中國AI的真正底牌,是一羣讓硅谷顫抖的“國產天團”!

7月10日消息,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在上個月的新加坡SuperAI大會上,投資者、消費者及衆多參會者將中國初創公司Manus的展臺圍得水泄不通,渴望更深入瞭解這家在今年年初一鳴驚人的人工智能新秀。

Manus最初是一家在北京和武漢雙總部運營的公司。今年3月份,公司發佈了其宣稱的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體”,在業界掀起巨大波瀾。

簡單來說,AI智能體就是一個可以代替人類執行任務的數字助理,用戶只需下達指令,無需親自參與後續的具體操作。

自一夜成名後,Manus悄然將總部遷至新加坡。據知情人士透露,公司雖未透露在新加坡的具體員工數量,但本月已經開始積極招聘AI工程師等本地人才,同時在中國裁減員工。

在SuperAI大會的一場主旨演講中,公司聯合創始人張濤(Zhang Tao)介紹自己時使用了“Cheung”這個姓氏。這個姓氏對應的漢字同樣是“張”,但在香港和部分新加坡地區更爲常用。

儘管Manus是由中國企業家創立,但產品卻是全英文界面,並且在中國境內無法使用。一位公司高管表示,公司目前沒有推出中文版產品的計劃。

新加坡展會上的用戶對Manus應用讚譽有加,稱市場上尚未出現可與之匹敵的同類產品。Manus的主要應用場景包括創建網站、製作PPT以及執行各類搜索任務,比如獲取實時金融數據。

自從初創公司DeepSeek(深度求索)憑藉低成本的人工智能方案異軍突起,一度以一己之力導致英偉達股價大幅走低,併成爲“中國驕傲”之後,投資者對中國科技股的興趣再次燃起,他們唯恐錯失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本土AI發展浪潮。

這股熱情催生了業界追尋“下一個DeepSeek”的熱潮,也引發人們探究中國AI技術進步背後的驅動因素。

儘管Manus聚焦國際市場,但張濤的演講也展現出中國年輕一代科技企業家不一樣的思路。他們的成長環境與前輩們截然不同。

1986年出生的張濤說,他上小學時就開始學習編程,每週有兩次機會使用學校電腦。在那個年代,能買得起個人電腦的中國家庭還不多。

張濤沒有海外留學的經歷,但曾在騰訊和字節跳動工作過。他提到,Manus去年花了七個月時間開發出一款“AI瀏覽器”,功能包括按主題自動將標籤頁分組以及用自然語言在招聘平臺LinkedIn上搜索人才等。

他說公司最終並沒有發佈這款產品,因爲用戶體驗還不夠好。當AI接管並控制瀏覽器時,用戶必須雙手離開鍵盤,但又不清楚AI何時能完成任務。

張濤的演講凸顯出其公司用戶至上的理念,以及在必要時敢於逆流而上的決心。

如果說馬雲一代的企業家們傾向於效仿美國同行、打造中國版的“美國產品”,那麼,中國年輕一代則在努力創新,而不僅僅是複製粘貼。

青年力量和中國日益增強的學術實力正爲這些創新注入強勁動力。

例如,DeepSeek團隊不乏來自清華、北大等中國頂尖學府的年輕畢業生和實習生。此外,國家實驗室以及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的研究部門也對培養大批本土研究人員發揮了關鍵作用。

保爾森基金會旗下智庫MacroPolo在2023年發佈的報告顯示,在中國完成本科學業的AI研究人員中,超過半數選擇在國內繼續深造,且大部分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數據顯示,約有三分之一的中國本科生會前往美國讀研,其中只有極少數人最終選擇回國工作。

實時音視頻與對話式AI服務商聲網(Agora.io)在中美兩地均設有總部。公司聯合創始人王驊(Tony Wang)表示,“這一代年輕企業家成長於中國經濟騰飛的時代,接觸的信息量大得多。DeepSeek的成功就是例證,它的成就源於學術的開放性,因爲許多AI領域的論文是沒有國界的。”

王驊坦言,當他得知DeepSeek誕生於自己的家鄉杭州時感到很驚喜。

“所謂的硅谷精英們確實聰明,充滿激情與使命感。但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環境優勢——頂尖的風險投資、成熟的退出機制以及全球人才的匯聚。但隨着DeepSeek的出現,世人清楚地看到,創新也可以來自其他地方。”王驊說道。

DeepSeek提供強大且高性價比的開源模型,讓更多個人和企業能採用先進的AI解決方案。這產生了連鎖反應,中國AI公司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它們紛紛優化自身模型、降低價格並考慮開源其技術。

螞蟻數科國際業務解決方案負責人宋業飛表示,自“DeepSeek時刻”以來,公司已針對市場重寫了大量軟件和產品。他補充說,許多中國企業已經開始追求“AI轉型”,而不再是泛泛的“數字化轉型”。

“這是所有人共同成長的機遇……我認爲這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看法:中國不再僅僅是追隨者,在AI時代已成爲領導者之一。”他說道。

宋業飛認爲,儘管中國有大量覆蓋幾乎所有日常服務的“超級應用”,但現在企業的目標是利用AI爲用戶提供更個性化的體驗。這意味着需要投資GPU服務器和數據中心,構建自家模型和智能體,最終將其整合到產品中。

今年第一季度,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的資本支出同比增長100%,這標誌着它們的累計投資額已經連續六個季度超過其美國主要同行。

宋業飛預計,這些國內趨勢最終將輻射至海外市場,未來將有更多中國公司出海爲當地企業構建本土化的AI應用。

中國也在積極支持國內AI產業的蓬勃發展。5月30日,國務院發佈《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呼籲制定行業標準以實現所有AI數據中心的互聯互通,並建立算力交易機制,確保算力資源得到最優利用,避免開發者和終端用戶面臨資源短缺或閒置的問題。

新加坡人工智能國際研究院(AIII)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翁家良(James Ong)認爲,“DeepSeek時刻”改變了中國國內投資創新的思維模式。

“我感覺更多的科學家和教授已經覺醒,開始關注基礎技術,不再僅僅着眼於應用層面,”他說,“未來會有更多新事物涌現,不僅僅是應用。”

然而,中國日益增長的AI信心也面臨着美國在獲取尖端硬件方面的限制。

傑富瑞投行的研究顯示,儘管美國限制英偉達H20芯片的出口,但中國市場對AI驅動的資本支出需求依然強勁。該投行援引與第三方數據中心服務商世紀互聯的近期通話內容稱,中國已儲備了充足的芯片,至少能支撐數據中心業務增長到2026年上半年。

傑富瑞分析師Edison Lee在其主筆的報告中表示:“我們堅持認爲,儘管國產設備初期可能會遇到良率方面的短期問題,但中國仍有能力在2025年下半年及2026年不斷提升7納米芯片的代工產能。”

聲網的王驊同樣對中國前景持樂觀態度。他說,“AI終將開放,全人類都將從中受益;你不可能把它完全切斷。即便禁止向中國銷售英偉達芯片,像華爲這樣的公司也會崛起——或許性能會低三成,但如果價格便宜三倍,這完全可以接受。”

儘管英偉達因H20禁令計提了數十億美元的虧損,但今年5月份有報道稱,英偉達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開始向中國客戶交付一款進一步降級的AI應用芯片。

業內普遍認爲2025年是“AI智能體元年”。許多初創公司從去年就開始將重心轉向開發智能體,一些公司甚至已經拿到了價值數百萬人民幣的企業客戶訂單。

由於Manus無法被中國用戶使用,儘管其初步演示吸引了外界的高度關注,但目前還沒有哪款面向消費者的AI智能體能引爆中國市場。

野村證券中國互聯網股票研究主管施加龍(Jialong Shi)認爲,AI行業下一個最值得關注的重大事件,將是某款更強大的AI智能體的發佈。

他說,“這已經是投資者在討論的話題了。大家都在想,何時能看到中國AI領軍企業推出真正強大的AI智能體。”

“儘管這些公司都沒有公開談論過此事,但我確信,騰訊和字節跳動等公司都在內部研發AI智能體,所以還有時間。當時機成熟時,我相信其中一些公司將會推出它們的AI智能體,有望重新點燃市場對AI的熱情。”(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