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刊文:中國是如何趕上硅谷的

來源:環球時報

英國《金融時報》5月15日文章,原題:中國是如何趕上硅谷的 從愛迪生到亞馬遜,美國曾一直創造着全球的未來。美國時常擔心被超越,上世紀60年代擔心被蘇聯超越,到了80年代又擔心被日本超越。然而,美國第一個看似勢均力敵的對手——也是唯一擁有必要的製造業規模、消費市場和科學人才的對手——是中國。中國開始了與硅谷的競賽。

今年,美國科技巨頭們突然表示中國已領先。到2030年,全世界可能都會在中國設備上使用中國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序,同時開着近乎自動駕駛的中國電動汽車。如果中國已從模仿美國科技躍升到超越美國科技,硅谷將何去何從?

去年,硅谷的未來學家們與一位推崇化石燃料的懷舊政治人物結成不穩定聯盟——美國當選總統向美國科技巨頭們承諾放鬆監管。但就在他們出席其就職典禮的當天,中國初創公司 DeepSeek發佈人工智能模型,其性能似乎與美國競爭對手不相上下,只是更便宜、更節能。不久後,中國一家企業發佈世界上最快的電動汽車充電技術,華爲開始向外國人銷售可與蘋果最新款手機媲美的手機……

谷歌前首席執行官埃裡克·施密特寫道:“(如今)中國在各種技術領域與美國不相上下,甚至領先。”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也認爲,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並不落後”。國防科技公司Anduril的創始人帕爾默·拉奇表示,中國的造船能力是美國的350倍。優步聯合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說,要想看到線上送餐的未來,“你不能去紐約,而應該去上海”。一名美國人對把餃子送到中國酒店房間的機器人讚歎不已……從科技企業家轉行成爲投資人的尼克·丹頓說:“不管願不願意,他們都是‘中國贏’論的最有力擁護者。”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研究美亞關係的拉納·米特爾教授說,雖然中國的城市並不是唯一可能的未來,中國的農村也肯定不是唯一可能的未來,但“現在以某種方式給人留下印象”。

(意大利前總理)馬里奧·德拉吉在爲歐盟撰寫的報告中得出結論:美國的生產效率領先於歐洲,幾乎完全是美國科技本身的功勞。硅谷最大的財富是20多年前創造的。從長遠看,它可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美國的科技巨頭們曾把中國視爲僅僅是生產中心。如今,一些人正買入中國的技術未來。(作者西蒙·庫珀,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