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觀察丨全球貿易不確定性下的“中歐峰會”:歐洲有必要緩和對華關係

(原標題:外媒觀察丨全球貿易不確定性下的“中歐峰會”:歐洲有必要緩和對華關係)

中國網7月24日訊(記者李智)7月24日,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以下簡稱“中歐峰會”)在北京舉行。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中歐關係的走向備受關注。

據德新社報道,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表示,此次峰會是與北京進行“坦誠、有建設性討論”的機會。“我們想要對話,真正地參與,並取得切實的進展。”

近年來,歐盟內部對華態度存在分歧。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網站刊文稱,匈牙利、西班牙和希臘等國傾向於採取更平和的態度,旨在保持穩固的歐中經濟關係。然而,歐盟內部存在不同意見,反映了歐洲複雜的政治和經濟格局。歐盟官員擔心,在沒有貿易協議情況下,美國關稅政策會對歐洲出口產生負面影響,可能破壞跨大西洋經濟合作,擾亂對歐洲經濟韌性至關重要的供應鏈。這使歐洲在處理對華關係時,產生矛盾心理。

中國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巨大且不斷擴大。法國週刊《觀點》的專欄文章指出,儘管歐洲人口衆多且國內生產總值強勁,但歐盟在多個領域依賴中國。專欄作家帕特里克·阿圖斯在文章中寫道,中國佔歐洲出口額的8%(不包括歐盟內部貿易),歐洲企業在中國的營業額也相當可觀,包括了汽車、設備、化工、零售和奢侈品等領域。此外,歐洲還依賴中國的稀土、電池、太陽能電池板、活性藥物成分等產品。

法國《快報》網站也強調,歐中關係至關重要。一方面,美國的不可預測性會影響歐洲經濟的短期和中期增長;另一方面,中國能觸及歐洲工業根基。文章援引蒙田研究所關於歐洲對中國清潔技術的戰略依賴的最新報告指出,歐洲在某些方面對中國有着顯著的依賴關係。一些數據顯示,歐盟進口的97%太陽能板來自中國,43.8%的電動汽車電池也來自中國。文章認爲,歐洲需要學習中國幾十年來的實踐經驗,特別是中國的工業體系。

當前,美歐關係緊張。在今年2月,特朗普聲稱“歐盟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貿易上欺騙美國”。在7月11日致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信中,他又抱怨歐盟的“關稅和非關稅政策以及貿易壁壘”。

法國《世界報》認爲,在美國濫施關稅政策背景下,歐洲正艱難地尋找出路,美國希望歐洲能對抗中國,不過歐盟內部的態度顯然很難令美國政府如願以償。一些注重其出口的成員國看清形勢,尤其是德國,並不願意與中國交惡。新加坡《聯合早報》分析指出,對於歐洲和中國而言,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

針對此次中歐峰會,彭博社預測,歐方估計有機會同中方加強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雙方會進行實際、開放直接、良好和建設性對話,修復經貿關係,重新平衡雙邊關係。

路透社分析認爲,在當前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歐中雙方正尋求化解貿易爭端的路徑。歐盟將中國視爲“合作伙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有必要緩和與中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