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觀察|全球貿易不確定性下的“中歐峰會”:相互尊重,不因分歧影響合作大局

(原標題:外媒觀察|全球貿易不確定性下的“中歐峰會”:相互尊重,不因分歧影響合作大局)

中國網7月25日訊(記者李智)7月24日,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以下簡稱“中歐峰會”)在北京舉行。同爲世界舉足輕重的經濟體,中國與歐盟在經濟、貿易、科技、文化等諸多領域都有着廣泛且深入的合作,其發展態勢和合作走向對全球經濟格局有着深遠影響。與此同時,當前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增加,也使得此次中歐峰會備受矚目。

峰會期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出多條帖文。她表示,這次峰會是推進和重新平衡歐中關係的機會,她相信能夠實現互利合作,爲未來50年的雙邊關係定調。歐洲和中國是全球經濟的重要力量,歐中關係在全球範圍內都佔據着重要地位,它必須對雙方都有利,並共同塑造未來。馮德萊恩還指出,歐中在氣候問題上的合作可以爲全球樹立標準。雙方共同發表的聯合聲明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雙方將共同努力,推動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取得成功。

峰會結束後,馮德萊恩在社交平臺上強調,峰會有助於雙方瞭解彼此的關切。歐洲仍然致力於推動與中國進行坦率、尊重和開放的對話。

法國國際廣播網報道稱,在加大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上,歐盟與中國達成一致。雙方共同發表的聯合聲明表示,歐中領導人同意加強在能源轉型等領域的雙邊合作,並致力於加快全球可再生能源的部署。歐盟知名研究機構歐洲政策中心的高級研究者法比安·祖利格認爲,歐中有達成更多合作的可能。中國實力雄厚,是歐盟非常重要的經濟夥伴。與此同時,歐盟也是中國工業產品的重要市場。因此,他認爲雙方存在更多合作空間。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學者向德國之聲表示,對歐盟方面來說,保持對話和溝通渠道暢通至關重要。雙方互爲重要合作伙伴,應當保持穩定的定期交流。一位歐洲外交官向法新社透露:“我們在很多議題上與中國想法不同。但我們認爲,雙方領導人一起坐下來展開這種非常直接、開放且有建設性的對話,是很重要的。”

當前,地緣政治博弈加劇,國際輿論出現了唱衰中歐關係的聲音。究其根源,《柏林日報》分析指出,今年4月,北京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向歐盟提議雙方攜手應對全球貿易的挑戰。然而,布魯塞爾方面卻未作出迴應。文章認爲,歐盟陷入“冰河期”主要責任在於其自身沒有沿着積極外交路線繼續推進,反而走上了對抗的道路。儘管存在諸多戰略利益,歐盟也不應任由美國將自己推向一種更傾向於跨大西洋聯盟而非歐洲主權的立場。目前來看,歐盟急需重新審視並調整對華政策。

相較於負面雜音,多數客觀理性的國際觀點依舊看好中歐關係的發展走向。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南洋理工大學學者的觀點認爲,儘管本次中歐峰會在當下階段對穩定中歐雙邊關係的實際效果有限,但中歐作爲全球重要的經濟體,後續還會圍繞具體的經貿問題持續展開磋商,並推進諸多合作項目。而目前存在的一部分分歧並非不可調和,在依據實際情況調整後,極有可能找到雙方的契合點。

針對中歐關係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中國始終保持理性且積極的態度。半島電視臺在相關報道中援引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的觀點稱,從中方的相關觀點和實際行動中可以看出,中方一直致力於推動中歐關係實現正常化,並專注於務實合作。中方的態度是要相互尊重,正視分歧的存在,避免因分歧而影響合作大局,更要聚焦於雙方達成共識、意見一致的地方,不斷拓展合作領域,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