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大成功舉辦“不確定性下的全球化中的貿易與產業政策”學術研討會
2025年4月10日,“不確定性下的全球化中的貿易與產業政策”學術研討會在遼寧大學蒲河校區成功舉行。本次研討會匯聚了來自遼寧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學者,圍繞產業政策、貿易衝擊等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研討。遼寧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餘淼傑教授與國際經濟學一流期刊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主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彼得·艾格(PeterH.Egger)教授出席開幕式並致辭。開幕式及第一階段研討會由遼寧大學經濟學部副主任董保民教授主持。
開幕式上,餘淼傑介紹了遼寧大學的整體情況及迅猛發展的良好勢頭,尤其是經濟學學科,先後引進了國際著名經濟學家RussellW.Cooper教授、全球著名華人經濟學家WingThyeWoo教授以及多名國內知名優秀經濟學者、海歸青年博士;經濟學科教師近兩年在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EconomicJournal,PNAS,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十餘篇論文;成功承辦NBER等國際高級學術會議等,產出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學術成果。致辭最後,他強調,針對“產業政策和貿易衝擊”的研究和討論在當下複雜國際形勢背景下非常及時且重要。彼得·艾格教授在致辭中首先表達了對瀋陽這座城市的喜愛以及對遼寧大學近年來的飛速發展,尤其是經濟學科逐步強大的師資團隊和豐碩的研究成果感到驚歎。隨後,他表達了對當前國際貿易局勢不穩定和不確定的擔憂,並提出學術界針對相關貿易政策討論的迫切性。他認爲,日益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和貿易戰衝擊使得中國的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面臨更高的轉型需求和挑戰;產業政策應更具前瞻性和應對不確定風險的韌性,更需要政府通過積極投入和支持推動持續性的創新,更需要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產業崛起轉型過程中保證勞動力市場的穩定性。
報告環節,餘淼傑教授以FirmProductivityandProductQualityMismatch爲題,對中國情境下“高生產率企業是否必然生產高質量產品”的傳統命題提出新解。研究通過拓展經典理論模型,揭示由加工貿易帶來的中國獨特的“高質量—低生產率”現象,並發現中間品進口機制是加工貿易實現質量躍升的核心路徑,即加工貿易企業通過政策紅利獲取高端中間品,但組裝環節的低附加值卻拉低了企業生產率指標。該研究爲理解中國貿易結構特殊性及優化政策設計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來自暨南大學的李傑教授,以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andAgriculturalLandProductivityinChina爲題,提出中國存在顯著的地區間土地生產率差異,這一差異與地區間作物的顯性比較優勢密切相關。通過採用結構化框架衡量中國各地的作物生產潛力與實際產出之間的差距,並考察其對區域間比較優勢形成的影響,發現土地生產率與比較優勢呈負相關;研究通過模擬中國WTO加入與出口退稅取消等政策實施,系統地展示了外部衝擊可能加劇或緩解不同情境下區域比較優勢的異質性分佈。該研究強調,理解土地生產率與區域比較優勢之間的關聯,對提升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來自北京大學的馬嘉文博士,以TradeDiversionEffectsoftheUS–ChinaTradeWartoBeltandRoadCountries爲題,指出中美貿易戰導致中國對美出口大幅下降的同時,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出口顯著上升,這體現出明顯的貿易轉移效應。研究從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政治信任、投資聯繫及文化紐帶等方面入手,展現了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成效及對外貿易在受到美國關稅衝擊後的韌性。分析表明,從產品結構和地區分佈看,貿易轉移效應主要體現在處於價值鏈中下游位置的工業中間品,以及“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一帶一路”核心國家。
下午第二階段的研討會由遼寧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兼金融與貿易學院副院長馬湘君教授主持。
遼寧大學經濟學部副主任董保民教授以Long-TermOrientation,IndustrialPolicy,andExportProductQuality爲題,探討地方政府工業政策如何影響出口產品質量,以及企業管理的長期導向在其中發揮的交互作用。研究基於2006–2015年中國A股上市企業的海關微觀產品出口數據、公司的長期表現指標數據、上市公司年報內容以及通過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方法所構建的LTO指數,整合出一套新的面板數據,並將之與中國政府的“五年規劃”報告結合分析,發現具有管理戰略長期導向的企業更能通過緩解融資約束、提升創新能力與增強產業集聚效應等方式,有效地將政策紅利轉化爲質量升級。
北京大學劉政文助理教授以QuantifyingExposuretoCommoditySupplyChainRisksinanOpenEconomy爲題,通過構建多國多部門的一般均衡模型,衡量大宗商品供應中斷對開放型經濟體的影響。她指出,傳統的自給率指標難以全面反映風險暴露,忽視了投入品替代性、產業間聯動、貿易多樣化和國內彈性等關鍵因素。研究通過模擬設定多個假設情景,利用結構性估計的方法識別出中國產業在特定商品—貿易伙伴維度上所面臨的最大風險來源。研究強調,中國對多種關鍵大宗商品的進口依賴度極高,一旦某一主要供應國出現供應中斷,將會顯著推高商品價格、壓縮消費與產出,進而影響整體經濟福利。此外,低替代彈性與高集中度的大宗商品將極大加劇供應風險,而通過下調第三方關稅或提供國內生產補貼的產業政策則可有效緩解衝擊,並且財政成本相對可控。
復旦大學郭策博士以TradeLiberalization,RegionalGenderWageEqualityandNon-tradableSector爲題,探討了中國貿易自由化對性別工資差異的影響,並首次關注非貿易部門在其中的緩衝作用,強調了在貿易自由化過程中,非貿易部門對女性就業的承載能力及性別平等的潛在推動力。研究利用中國城市層面的關稅衝擊指標,結合2002–2009年中國城市住戶調查(UHS)數據、工業企業數據與關稅信息,發現雖然整體上貿易自由化加劇了性別工資不平等,但因爲非貿易部門女性技能密集、就業彈性大,能吸納因貿易衝擊流出的女性勞動力,所以在非貿易部門發達的城市,這一負面效應被顯著緩解。
遼寧大學李安民經濟研究院劉仁良助理教授以ResilientorFragile?TradeinLow-CarbonTechnologiesamidGeopoliticalTensions爲題,通過分析1994–2017年14國產品層級的面板數據,並結合地緣政治風險指數,發現在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時期,普通產品出口顯著下降,但低碳技術出口不僅保持穩定,其在出口結構中的佔比也有所上升,這一現象在“9·11事件”“伊拉克戰爭”等重大事件期間尤爲顯著,且此效應集中於發達經濟體的能源生產與儲能技術部門。他指出,儘管已有研究普遍發現地緣政治衝擊會抑制整體商品貿易,但低碳技術貿易在全球減碳共識與制度安排下,展現出了不同的響應機制,甚至具有“去敏感化”的合作通道特徵。此外,研究指出,應通過多元化低碳技術來源國、強化貿易豁免等國際規則機制,將地緣政治納入氣候與貿易政策設計等方式,提升綠色技術貿易體系的抗衝擊能力。
與會嘉賓對各個報告議題展開了深入討論,現場氣氛熱烈。本次研討會的舉辦促進了國內頂尖學者對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國際貿易形勢等議題的思想交流與經驗分享,爲研究中國如何在新的國際貿易格局中探索新的發展策略提供了思路,參會師生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本次研討會由遼寧大學主辦、遼寧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院與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雜誌共同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