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強調「核綠共存」 穩定供電、降低碳排、維持產業競爭力
和碩(4938)董事長童子賢15日出席「核三延役」公投說明會時表示,呼籲民衆用選票告訴政府,臺灣需要的不只是充足的電力,更是價格實惠、高品質、穩定且低碳的電力,尤其是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具備先進半導體、AI伺服器及AI筆電等優勢產業,今年上半年出口已超越2023年全年,但要維持這項優勢,關鍵在於穩定且低碳的電力供應。
童子賢指出,2025年上半年臺灣高科技產品出口表現亮眼,包括先進半導體、AI伺服器與AI筆電製造皆爲強項,且出口產值已超越2023年全年。然而,AI運算中心及相關產業都需要大量低碳、不排碳的電力。隨着全球即將在兩年內全面徵收碳稅,若臺灣發電碳含量過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將面臨威脅。
他指出,臺電與交通工具燃油車合計佔全臺66.5%的污染源,推廣電動車與提升低碳電力供應,可有效改善空氣品質。對於反核人士認爲核三僅佔全臺約6%電力、影響有限的說法,童子賢反駁,2024年核電發電量高於太陽能(5.38%)與風力(3.6%),且屬低碳且成本低廉的電力,不應輕易放棄。
童子賢直言,廢除核三後以重啓火力發電廠取代,將加重碳排放,臺灣目前低碳發電比例僅17%,遠低於歐盟的71%,一旦核三停機將降至12.8%。相比1986年高達62%的低碳發電佔比,如今的成績屬於全球后段班。若缺口以火力發電取代,不僅電價成本高,也會增加碳排,衝擊環境與產業。
他強調,核電雖僅佔全臺約6%電力,但發電量高於太陽能與風力,且屬於成本低、穩定且不排碳的能源。在全球力拼減碳的趨勢下,臺灣土地有限、綠能發展空間受限,應讓核能與綠能並行,形成「合力共存」,以確保供電穩定、降低碳排,同時維持經濟成長與國際競爭力。
童子賢強調,臺灣土地有限,綠能發展受制於空間,應讓核能與綠能攜手並行。他引用國際原子能總署及COP28會議共識,指多國已承諾2050年前將核電規模提高三倍,以對抗全球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