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核能5大優點 童子賢主張「合力共存」:臺灣用電可以很穩定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19日)舉辦「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修法公聽會。身兼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指出,在不排碳的發電上面,他個人的中心期望是,「綠能跟核能不要偏廢,兩個一起可以發展」,而核能也有5大優點。因此,他認爲,未來綠能還是要跟核能合作,打造「合力共存」,「能源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只要做妥善的規劃跟把電網建設好,臺灣的用電可以很穩定的」。
童子賢今日並未出席立院公聽會,而是以影片的方式表達他的意見,他指出,核能非常好的優點有幾個,第一個它的供電穩定、第二個它佔用土地非常的小、第三個核能不排碳、第四個核能經濟實惠,它的價錢比天然氣、比某一些綠能要便宜、第五個核能的能源韌性相當好,也就是說它的持續性、永續性相當好,相對的像天然氣的LNG兩個禮拜不到就會斷氣,也就是沒有電。
針對核能供電穩定,童子賢表示,在不排碳的發電上面,有綠能跟核能兩種選項,他個人的中心期望是,綠能跟核能不要偏廢,兩個一起可以發展,因爲綠能是一種間歇性的能源,綠能目前在臺灣最主要發展的是太陽能跟風力發電,太陽能有太陽就有電、沒有太陽就沒有電,尤其傍晚或者是夜間,太陽很微弱或者是沒有太陽,電就會停,這個叫做間歇性發電。
童子賢說明,風力也是一個看天吃飯的發電方式,尤其是臺灣非常需要電,需要冷氣的夏天,到了夏天傍晚到半夜幾乎都是沒有風,這是整個地球的大氣結構所帶來的條件,大家沒有辦法去對抗它,所以核能它是非常的穩定,核能它的燃料棒只要上線開始發電,它可以連續18個月,也就是一年半不停,非常的穩定,這個穩定性對工業生產來說非常的重要。
針對核能土地部分,童子賢分享,如果要把核能擴增兩倍或三倍的話,臺灣完全不需要額外的土地,只要現在的核一到核四原來的土地,就可以把核電的發電量持續擴張,如果不擴張而是把核二、核三延役的話,基本上也沒有用到臺灣額外的土地,而綠能在這一部分需要龐大的陸地跟龐大的海洋來執行綠能。
童子賢分享一段數據,2023年全臺灣的用電需要2821.4億度,這樣的用電量,若完全用太陽能發電來支應的話,會需要10.5個臺北市的土地才能夠生產足夠的太陽能,對於國土非常珍貴、寸土寸金的臺灣來說,10.5個臺北市的土地實在是一個不可承受之重。
童子賢也提到,核電是不排碳的,如果好好的用核電的優點的話,它的不排碳卻可以供應穩定的電,那麼臺灣的產業發展,臺灣的民生用電得到穩定的發展。不排碳有兩個好處,對臺灣來說,過去10年的空污非常的嚴重,主要是因爲火力發電所帶來的,懸浮粒子跟二氧化碳的排放,對臺灣的空氣品質是一個很嚴重的負面效應,到目前爲止核電尤其是核二核三,它的發電的效率非常的好,它的成本非常的低。
根據臺電在去年公佈的發電成本資料,童子賢進一步說明,核電在最新的一個年度公佈的成本是每一度電1.42元臺幣,如果是風力發電跟太陽能發電,臺電向民間向外商或者民間發電購入的成本,風力發電是6.59元、太陽能發電它購入成本是4.9元,這兩個數字相對於1.42元的核能來說,可以差到5塊錢以上,臺灣如果一年用電3000億度的時候,每一度電差1塊錢,一年整個國家就要支付額外的3000億,如果每一度電差到2塊錢,就必須額外的支付6000億,如果需要用3000億度電,所要花費的額外支出是很驚人的,因此他纔會呼籲,要讓核電來幫忙,可以每年替臺灣省下N個千億。
針對能源的韌性,童子賢說,如剛纔所說的,核電廠的燃料棒放上去就可以連續18個月、非常穩定的發電,通常燃料棒放上去之後,旁邊還會備份另外一套,準備要下一代自由使用的燃料棒,兩份燃料棒只要一艘船,船運一次可以供應36個月,也就是可以供應3年,所以這個東西對臺灣的能源韌性有很大的幫助。
「電力即國力」,童子賢強調,目前臺灣所擅長的先進晶片製造,需要用到相當的電力,臺灣所要追求的AI也要用到相當的電力,如果臺灣想要減少汽車所排放的空污,會用電動車來代替燃油車的話,我們也會用到電力,也就是先進晶片的製造,AI的運算跟電動車的使用跟推廣都會需要用到很多的電力,電在能源的類別上面,它是比煤炭還有燃油更精密更可控制的一種乾淨能源,目前全世界主要的發電來源有幾個,一個是古老的水力或傳統燃煤、新興的天然氣,另外一個當然就是不排碳的能源,就是核電跟太陽能跟風力發電。
童子賢說明,太陽能跟風力發電經過全球努力的發展的2、30年,目前全世界的風力發電加太陽能,2023年IEA國際能源總署的統計是13.3%,也就是靠風力發電加太陽能,這樣新興的科技,全世界努力了20年目前就是13.3%,「所以我給一個結論,靠這個13.3%救不了地球暖化」。
童子賢提到,全世界還依賴另外一個古老的綠能叫做水力發電,水力發電佔了全世界14.2%,14.2%加13.3%加起來就是27.5%左右,這27.5%一樣距離百分之百不排碳的方式來救地球,距離其實非常的遙遠;而核能到目前爲止在全世界的統計大概還在9.1%到9.5%左右,所以經過這麼多年下來,大家得到一個答案,讓核能跟綠能加水力發電來攜手合作,纔有機會來挽救地球暖化的命運。
童子賢提到,小英政府在8年裡面確實非常努力的發展太陽能跟風力發電,可是遇到的瓶頸是,臺灣地狹人稠,沒有足夠的空間來發展綠能,所以2023一整年的統計上面看到,太陽能發電4.6%、風力發電2.2%,這是在臺灣整體用電,到了2024有微幅的進步又增加1%多,所以太陽能加風力從6.8%,大概就進入到8.1%、8.2%了,「因此,一樣給了一個結論,你靠這8.1%、8.2%救不了地球暖化,也沒有能力提供整個臺灣產業界所需要的綠能」。
童子賢強調,不管是地熱發電或風力發電,大家還是努力的去做研究不要停止,可是何妨讓核能來合作,所以這樣的方向叫做「合力共存」,這是他所中心盼望的。「能源問題其實不難解決,你只要選對能源的類別,在這上面下功夫,只要做妥善的規劃跟把電網建設好,臺灣的用電可以很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