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淨利潤五年首次負增長 員工降薪高管漲薪

作者 |鄭皓元 趙雪瑩|實習生

主編 |陳俊宏

近日,百年老字號同仁堂(600085.SH)發佈2024年年報,其營收185.97億元,同比增長4.12%,但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8.54%至15.26億元,創下近五年首次淨利負增長紀錄。分析指出,這一“增收不增利”的業績矛盾,暴露了這家中藥巨頭在原材料成本飆升、營銷依賴過重、門店擴張反噬利潤等多重壓力下的轉型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同仁堂管理費用同比下降3.05%,同期員工總數由1.68萬增加1106人至1.79萬人,人均薪酬卻下降了2.39%至19.99萬元。與此同時,公司高管薪酬卻逆勢上漲。2024年董監高報酬總額增長97萬元至1164萬元,其中,董事兼總經理張朝華年薪同比增長22.71%至237.87萬元,董事兼總會計師溫凱婷年薪同比增長26.16%至127.11萬元,董事兼副總經理楊利年薪同比增長40.37%至139.44萬元,經統計包含上述在內的合計9位高管均獲得不同比例的大幅加薪。薪酬“逆週期”調整引發投資者對治理結構的質疑。

原材料、門店擴張與市場競爭三重擠壓

拉長時間線來看,同仁堂正經歷業績失速。財報顯示,2021-2023年,企業營收和淨利潤穩定增長,營收增速分別爲13.86%、5.27%、16.19%,淨利潤增速分別爲16.98%、16.57%、17.20%。再觀2024年,其營收同比增長4.12%至185.97億元,增速驟降至個位數水平,淨利潤增速更是首次陷入負增長,同比下降11.73%至22.80億元。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的增長逐漸侵蝕着同仁堂的淨利潤。

從產品線看,財報顯示,2024年同仁堂核心產品線心腦血管類及補益類營業成本分別同比激增40.24%、26.4%,醫藥工業原材料成本上漲23.07%,直接導致企業毛利率較同期下降3.33個百分點至43.96%。

而這一現象與中藥材市場供需失衡密切相關。據瞭解,2024半年當歸、黨蔘等大宗藥材價格漲幅約三倍。此外,中藥材天地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天然牛黃市場價格爲170萬元/公斤,相比2023年初57萬元/公斤增長198.25%,而天然牛黃正是同仁堂核心產品安宮牛黃丸所用的原材料之一。

與此同時,門店擴張尚未提升邊際效益。2024年同仁堂新增250家零售門店,總數達1251家,門店擴張雖帶來4.1%的營收增長,但新增門店中大部分位於三四線城市,客單價相比一線城市較低,導致邊際收益遞減。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同仁堂的“渠道下沉”策略與品牌定位錯位——高端中藥消費仍集中於一、二線城市,低線城市對價格敏感度更高,難以支撐其高溢價產品。

面對成本壓力,同仁堂選擇直接提價以保住利潤空間。據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官網顯示,港版1粒裝的安宮牛黃丸價格調整爲1280港元(摺合人民幣約1189元),而此前港版安宮牛黃丸每粒售價爲1060港元(摺合人民幣約985元),提價增幅達20.75%。

高分紅與高管薪酬“逆增長”

面對毛利率下滑與成本壓力,同仁堂採取的應對措施引發市場爭議。

銷售費用方面,其全年銷售費用35.95億元,同比微增4.62%,但市場推廣效率存疑。第四季度單季銷售費用達11.87億元,佔營收比重升至24.84%,但同期營收同比增速僅15.41%,投入產出比下降。

研發費用方面,董事長邸淑兵在年報中強調“守正創新”,但實際資源配置仍傾向保守。財報顯示,2024年企業研發投入4.09億元,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5.01億元,而銷售費用35.95億元,超研發投入8倍。這種“重渠道、輕產品”的策略,在存量競爭時代似乎難以爲繼。證券之星分析工具顯示,同仁堂ROIC(資本回報率)僅爲9.31%,顯著低於片仔癀(20.3%)和雲南白藥(11.31%),這也反映其“重營銷、輕研發”的路徑依賴。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的薪酬支出方面,同仁堂人均薪酬數據和高管薪酬數據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趨勢。

財報顯示,2024年同仁堂管理費用同比下降3.05%,同期員工總數由1.68萬增加1106人至1.79萬人,人均薪酬卻下降了2.39%至19.99萬元。與此同時,公司高管薪酬卻逆勢上漲。2024年董監高報酬總額增長97萬元至1164萬元,其中,董事兼總經理張朝華年薪同比增長22.71%至237.87萬元,董事兼總會計師溫凱婷年薪同比增長26.16%至127.11萬元,董事兼副總經理楊利年薪同比增長40.37%至139.44萬元,經統計包含上述在內的合計9位高管均獲得不同比例的大幅加薪。薪酬“逆週期”調整引發投資者對治理結構的質疑。

有業內人士分析表示,同仁堂在成本傳導機制上存在明顯短板,未能通過產品提價完全覆蓋原材料漲幅,疊加費用管控的“內部矛盾”,導致盈利空間被雙向擠壓。

除高管大幅漲薪外,同仁堂持續性的分紅也加劇了財務風險。公告顯示,2024年公司派發現金紅利(包括中期已分配的現金紅利)13.71億元,佔淨利潤89.86%。與此同時,有息負債持續攀升,同期短期借款增至1.88億元,資產負債率微增至33.0%。

值得注意的是,同仁堂的現金流狀況不足以覆蓋分紅開支。一方面,存貨數額不斷增加,企業存貨數額由2020年的60.61億元逐年增至2024年的107.3億元,增幅77.03%。另一方面,存貨的增長佔用企業大量資金,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連續下滑。2020-2023年,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下降14.07%至18.69億元。截至2024年,該指標驟降至7.61億元(低於分紅總額13.71億元),降幅高達59.29%。

品牌管理亂象與國際化戰略停滯

近年來,同仁堂面臨着品牌混淆、貼牌生產亂象的挑戰。

在2018年的過期蜂蜜事件後,關於同仁堂產品質量的輿論不斷。2018年末,據江蘇電視臺報道,同仁堂集團下屬子公司同仁堂蜂業涉嫌回收並銷售過期蜂蜜,同仁堂蜂業也因此被罰沒1420萬元,市場監管總局直接撤回同仁堂“中國質量獎”稱號。受此影響,同仁堂2019年業績明顯下滑,營收同比下滑7%,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13%。同年,片仔癀則憑藉穩健經營在市值上一舉反超同仁堂。

此外,由於歷史遺留問題,除了同仁堂集團使用“同仁堂”商標外,還存在天津同仁堂、南京同仁堂等,因名稱相近消費者難以辨別,其他同仁堂的負面事件也一併損害了北京同仁堂的品牌形象。例如北京同仁堂曾就商標字號侵權問題起訴天津同仁堂、南京同仁堂綠金家園借“南京同仁堂”名號誤導消費者、南京同仁堂貼牌授權產品氾濫,導致產品質量問題頻出等等,這些行爲都使同仁堂招牌遭到殃及。

業績重壓與品牌亂象之下,同仁堂也在尋求破局之路。

品牌策略上,同仁堂力求多元化並不斷拓展產品線,但頻繁跨界似乎令其品牌形象逐漸模糊。從藥妝到保健品、茶飲料、食品、日化等領域,企業儘管推出針對年輕羣體的阿膠糕、草本茶飲等新品,但消費者調研顯示,18-35歲羣體對同仁堂的認知仍停留在“中老年品牌”,其包裝設計、營銷話術與Z世代健康需求(如功能性、便捷性)存在代際斷層。

作爲家喻戶曉的中華老字號,北京同仁堂也在加碼國際化戰略。財報顯示,儘管佈局海外市場多年,近三年同仁堂的海外收入雖逐年增長,但佔比徘徊在7%左右,尚難成爲業績的“第二增長曲線”。值得注意的是,同仁堂旗下的中醫醫療集團同仁堂醫養也在積極謀求海外上市。2024年6月28日,同仁堂醫養已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招股書顯示,同仁堂醫養提供現代化、定製化的中醫醫療服務,如果上市成功,或許將爲同仁堂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海通國際指出,中藥企業的競爭正從資源壟斷轉向供應鏈效率與用戶運營。有醫藥行業人士表示,同仁堂若不能重構成本防線、激活年輕客羣,恐將淪爲“博物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