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科左後旗:科爾沁沙地樟子鬆結出“生態增收果”

連日來,在科爾沁沙地“雙百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努古斯臺項目區,2萬畝樟子鬆迎來豐收季。曾經的沙荒之地,如今因樟子鬆煥發勃勃生機,鬆籽更成了村民手中的“金種子”。通遼市科左後旗正在用實際行動走出一條“治沙護綠”與“富民增收”雙贏的新路子。

走進科左後旗雨龍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鬆塔晾曬場,濃郁的松香伴着陽光瀰漫在空氣中。成片的鬆塔鋪滿場地,工人們穿梭其間,有條不紊地翻曬鬆塔,確保每一顆都能均勻脫水。

“2014年,我們在科左後旗承包了2萬多畝沙地,當年就開始造林。這幾年生態變好了,咱們的樟子松林也馬上進入盛產期。”科左後旗雨龍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孫宏峰滿臉欣喜,“初步估算,今年咱們的鬆塔產量大概能達到八九十萬斤。”

據介紹,這些鬆塔經過晾曬、篩選等工序後,產出的樟子鬆籽將作爲育苗種子發往全國各地。

“我們在周邊每個村都設了收貨點,上午把各村的鬆塔拉回到場地晾曬,下午再去收購。整個晾曬週期要持續20多天,之後再進行篩選,篩選後的種子會銷售到河北、山西、陝西、吉林、遼寧等地的育苗單位,助力各地生態造林。”科左後旗雨龍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孫宏峰補充道。

樟子鬆的豐收,不僅讓曾經的治沙造林工程迎來“生態回報期”,也給周邊村民帶來了家門口的就業機會。據瞭解,今年鬆塔採摘季,吸引了努古斯臺鎮周邊七個嘎查村約500名左右村民參與,人均預計增收6000到10000元,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贏”。

“我家就是附近村的,農閒的時候呢就來這幹活兒。栽樹的時候幫忙栽樹,現在到了摘塔季就參與採摘、晾曬,掙的錢能補貼家用。”努古斯臺鎮村民劉芳笑着說。

近年來,科左後旗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打響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攻堅戰。同時,深耕產業融合,以“生態富民”爲目標,通過土地流轉、以造代育、生態獎補等舉措,優先吸納困難農牧民參與造林、撫育、管理等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計帶動11690戶30285名困難羣衆,人均增收3100元左右。

2014年以來,全旗累計工程治沙366.52萬畝,1160萬畝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完成人工造林136.85萬畝、封山育林130.61萬畝、草原生態治理99.06萬畝。預計2025年科左後旗樟子鬆籽收穫面積在20萬畝左右。

“科左後旗全面推進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同時,發展生態產業,通過發展林果、林藥、飼草料基地、生態旅遊、林草碳匯五大產業,實現五大目標,通過產業發展實‘治沙’‘致富’雙贏。”科左後旗林業和草原局治沙造林股負責人郭巖表示。(孫春雨、白烏雲畢力格)

來源:科左後旗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