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用青春與科技助力科爾沁沙地殲滅戰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劉玉 通訊員 孔德鐸 肖鵬)選點定位、精準採樣、配製菌劑……暑假裡,頂着炎炎烈日,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大二學生劉佳霖半跪在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北甸子村的沙土上,指尖沾滿泥土,專注收集樣本。
這充滿泥土氣息的一幕,是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點沙成金,共‘阜’青綠”實踐團紮根彰武縣的縮影。今年暑假,實踐團深入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北甸子村及周邊沙土地農田,頂着風沙酷暑,開展沙化耕地土壤“家底”大調查。
“風沙地不等於廢土地!治沙不是一朝一夕,得一輩輩人接着幹!”全國先進工作者、40年駐守沙地治理一線護林員李東魁的樸素話語,點燃了實踐團的熱情。爲踐行這份精神,他們深入彰武縣西六家子九年制學校宣講治沙知識,在邰家村試驗田進行沙化土壤改良試驗,赴大德鎮考察樟嫁紅、千畝藥園及蒿柳養蠶特色產業,在阿爾鄉玉米實驗區學習科學選種、精準施肥技術。
3年來,團隊以彰武縣章古臺鄉村振興小站爲基地,接力深入阿爾鄉北甸子村等沙化農田,頂着酷暑風沙開展土壤“家底”調查。在湯家喜等老師帶領下,這支由40餘名碩士、200多名本科生組成的青年治沙軍,聚力攻關核心成果——壯根撒施肥。該產品從上萬菌株中篩選高效木黴菌,創新生長促進劑與最佳配比,使土壤團粒結構提升158.78%,配合自主研發的“風沙地聚土沃肥深根技術”,破解了“結構差+養分貧瘠”難題。
“科研的答案最終要在大地上書寫。”作爲項目老成員研究生樑偉靜這樣說道,今年她帶隊重返彰武,烈日下采樣推廣。“能用所學讓沙土重煥生機,增產增收,契合我選擇環境工程專業的初心。”這位足跡遍佈彰武縣6鎮開展2000多次田間試驗的研究生黨員說。
從實驗室到沙地,從採樣到推廣,隊員們接力“自討苦吃”。關家村、邰家村和官營子村等51個村試驗田持續施用“壯根撒施肥”後,土壤健康係數從0.47躍升至0.90,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50.7%。更可貴的是,其成本僅200元/噸,遠低於國外同類技術(如阿聯酋液態納米黏土2800元/噸),兼具環保與經濟效益。
3年汗水澆灌出累累碩果,據統計,團隊累計改良彰武沙化土地20餘萬畝,節約化肥成本2500萬元,直接帶動就業300餘人,吸引200餘名大學生參與,爲鄉村振興留下“帶不走的科技隊伍”。
“玉米漲勢明顯高於去年!”“鄉親們都在打聽‘秘方’!”村民們的一封封感謝信,是對團隊最大的肯定。實踐團組織者肖鵬老師表示:“學生們在田間課堂深化國情認知,也在服務中蛻變成長。”
據介紹,這支年輕隊伍懷着“矢志不移、永不退縮、甘於奉獻”的治沙精神,已經將“點沙成金”的低本高效模式推向新疆、內蒙等更廣闊戰場,爲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與塔克沙瑪幹沙漠阻擊戰助力,繪就壯麗鄉村畫卷貢獻青春力量。
作者:劉玉 孔德鐸 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