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法案》點燃穩定幣發行熱潮 但實際用例擴張卻難題重重
智通財經APP獲悉,鑑於一項新的美國法律爲穩定幣確立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監管規則,從華爾街金融巨頭美國銀行(BAC.US)到美國中小型商業銀行Fiserv(FI.US)等金融公司正準備推出其各自的基於美元支持的“鏈上金融”體系,但有數字資產專家警告稱,穩定幣以及“鏈上金融”的未來之路可能並不簡單。
《天才法案》(即GENIUS法案)爲穩定幣制定聯邦規則,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於7月18日簽署《天才法案》使之正式成爲法律,爲與美元掛鉤、被稱爲“穩定幣”的加密貨幣代幣設定了聯邦規則和官方指導方針。這項旨在促進加密貨幣等數字資產使用規模的首部美國法律,可能爲數字資產成爲日常支付與跨境轉移資金的方式鋪平道路。
穩定幣旨在維持貨幣恆定價值,通常爲與美元1:1掛鉤。近年來,穩定幣的使用激增,尤其是在加密交易者在比特幣與以太幣等其他代幣之間進出資金時,以及在跨境金融服務方面的滲透率加速增長。
穩定幣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加密貨幣,通過錨定美元、歐元、黃金等核心儲備資產來維持穩定價值比例。隨着制定穩定幣監管框架的關鍵立法在美國國會加速推進完成,這類維繫價格穩定的加密貨幣開始步入全球金融市場的主流資產領域。
穩定幣的本質上是“鏈上的美元”,用高流動性美元資產(現金、短期美債) 1:1 做底層抵押。穩定幣將“美元”與“區塊鏈”結合,提供了兼具穩定與高效的新型支付載體,也讓資本市場看到“數字美元化”的商業潛能。毋庸置疑的是,高利率以及加息週期令這些儲備賺取可觀利息,爲穩定幣發行商們(比如 Circle、Tether)帶來接近銀行級利潤,同時也提供“準貨基”收益。
如今,一系列金融公司甚至零售公司正在醞釀各自的穩定幣戰略,以抓住穩定幣所提供的即時支付與極速跨境結算的重大機遇。傳統銀行處理支付軌道上的審查款項可能需要數日,涉及跨境交易時則往往更久。
據《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考慮發行穩定幣的公司甚至包括沃爾瑪和亞馬遜。沃爾瑪與亞馬遜未立即迴應置評請求。
加密貨幣愛好者麼今年以來熱議的所謂“tokenization(即“代幣化”)”則以 RWA(Real-World Assets,現實資產上鍊)爲核心——包括國債、貸款、基金份額、房地產、應收賬款、碳信用等可衡量價值的傳統金融/實體資產上鍊條,指任何原本存在於傳統金融體系或實體經濟中的可計量價值,被映射爲鏈上可編程、可轉讓的數字化資產代幣。今年以來,穩定幣已成功驗證鏈上支付路徑以及“鏈上金融”核心邏輯,花旗集團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月度穩定幣結算量已達 6,500–7,000 億美元,甚至傳統銀行業巨頭們陸續計劃發行自有穩定幣。
多數研究將 RWA 概念描述爲“將有形或離鏈資產的所有權,通過智能合約發行的代幣在區塊鏈上表示”,世界經濟論壇指出,代幣化讓這些資產獲得統一的共享賬本、實時結算與可編程屬性,從而降低交割風險並提高效率。對於傳統銀行巨頭們而言,繼穩定幣之後,廣義上的RWA代幣化浪潮既可大舉拓寬營收來源,也能在合規框架下進一步探索區塊鏈效率紅利。
根據Ripple與波士頓諮詢公司的預測數據,預計2033年實現代幣化的現實資產規模(以RWA爲核心)或將超過18萬億美元,預計自2025年以來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有望達 53%。
專家警告稱一些重大障礙仍然存在
然而,一些專家表示,這項新法律不會立刻“打開閘門”。企業對穩定幣的“新機會”將不可避免地帶來諸多複雜考量,既涉及監管與貨幣戰略層面也涉及底層技術與基礎設施層面。
通常來說,一家公司必須踏上漫長流程來部署自有穩定幣,或者決定是否更合算地將現有穩定幣(比如穩定發行方 Circle發行的穩定幣USDC)整合到其業務中。
企業首先需要確定其穩定幣的具體用途。例如,零售平臺可以向顧客提供穩定幣用於購物路徑,這或許會吸引對加密貨幣交易更熟悉的用戶。一些公司則可能將其用於內部的跨境支付,因爲穩定幣可以實現近乎即時、且費用通常低得多的跨境支付,但是面臨加密貨幣資產安全的相關問題以及面臨黑客威脅的概率也將隨之提升。
自己創建還是採用現有的穩定幣?
一家企業計劃在未來一段時間如何使用穩定幣,可能將會影響其是自建穩定幣還是與現有的穩定幣發行合作伙伴合作。
“預期用途將非常重要,”Steptoe 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Stephen Aschettino表示。“這究竟是爲了真正驅動客戶與發行方進行互動,還是發行方的主要動機是擁有一種更具普適性且即時支付效應的穩定幣?”
對於非銀行類的金融機構而言,穩定幣將帶來新的合規成本與監管要求,因爲《天才法案》要求發行方遵守反洗錢與“瞭解你的客戶”(KYC)等核心監管要求。
穆迪合規與第三方風險管理解決方案高級總監 Jill DeWitt 表示:“那些已經擁有健全的KYC風險管理與監管變更管理程序,或正在致力於實施這些程序要素的機構,可能具有競爭優勢。”
很可能享有這種優勢的一類是銀行機構們,他們對篩查制裁相關風險與覈驗客戶身份的具體途徑並不陌生。
華爾街開始聚焦自有穩定幣
美國銀行與花旗集團正積極考慮發行自有的穩定幣,而不是直接採用泰達幣等現有穩定幣。兩家華爾街銀行的首席執行官在上月的業績電話會上表示。其他如摩根士丹利則在密切關注穩定幣領域的發展趨勢。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 Jamie Dimon 表示該行將積極參與穩定幣業務,但未給出具體的細節。
在穩定幣正式上線前,華爾街傳統銀行巨頭們往往需要權衡多項因素,其中包括持有代幣可能如何影響流動性監管要求,來自FIS數字貨幣產品與戰略業務的負責人 Julia Demidova表示。
根據現行的美國銀行業法規,將穩定幣等資產計入資產負債表的銀行,可能被要求持有更多資本。
“《天才法案》當然很好,但如果銀行在審慎性的銀行監管準則下將其穩定幣計入資產負債表,你仍然需要關注該資產的風險權重。”Demidova表示。
選擇“許可自由”還是私有化區塊鏈?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發行穩定幣。與其他加密貨幣類似,穩定幣是在區塊鏈上創建的——一種記錄交易的數字化賬本。
當今已有數百條區塊鏈網絡存在,其中以太坊與 Solana 是兩條最受歡迎的底層區塊鏈網絡。二者均被視爲公共或“許可自由”的區塊鏈,因爲這些區塊鏈網絡上的所有交易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但需要注意,通常來說公開的是地址、金額、時間、合約調用等鏈上數據;發行坊通常選擇不公開的則是持幣人的真實身份與KYC資料(這些通常掌握在發行方、交易所或數字資產託管機構手裡)。
不過,目前尚不清楚發行穩定幣的公司會優先考慮哪些屬性。Demidova表示,特別是銀行,可能會選擇自建私有或“許可制”的私有化區塊鏈。她表示:“銀行會期望並要求非常明確的治理與架構。在那種許可自由的環境裡,並沒有相應的治理與控制措施到位。”
因此,若一家企業對交易可見性有更高隱私/治理訴求,可以考慮許可鏈/私鏈、企業版 L2或合規型受限代幣等架構,但這意味着犧牲公鏈的開放可組合性,需要在透明度、合規、成本與生態互操作之間權衡。
另一些機構——例如爲企業發行自有穩定幣提供基礎設施的Bastion的首席執行官Nassim Eddequiouaq則認爲許可自由區塊鏈也有其優點。
他表示:“我們看到對那些已有用戶採用、在大規模(包括交易活動激增期間)經受過考驗的既有區塊鏈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儘管《天才法案》已簽署成法,但一些具體細則的生效日期可能要到數年之後;與此同時,聯邦銀行監管機構預計將出臺規則,以填補某些監管空白。
例如,貨幣監理署預計將出臺規則,界定若干風險管理與合規要求。在新的美國框架下,美國財政部將必須就外國穩定幣監管制度及其與新的美國框架的兼容性發布規則。Aschettino表示:“這些複雜的事情將不得不分階段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