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20分鐘見光」有助甦醒?日研究揭最有效起牀時機

研究中,起牀前20分鐘引入自然光的組別,受試者主觀與客觀的清醒度最高。示意圖/ingimage

早上總是賴牀、起牀後覺得頭腦昏沉?日本大阪國立大學一項新研究指出,在起牀前20分鐘接觸自然光,比日出模擬鬧鐘或清晨曬太陽更能有效減少睡意、提升清醒度。

根據「太陽報」報導,一則發表於《Building and Environment》期刊。研究團隊指出,雖然先前已有研究證實「日出模擬」的光照能幫助喚醒大腦、改善晨間倦怠,但這類設備多需額外安裝,且受限於光線角度與人體睡姿,實際效果有限。

研究團隊實驗設計上採用隨機交叉控制試驗,招募19名年齡介於20至30歲的大學生,模擬他們平常作息(晚上11點至凌晨1點就寢、早上7至9點起牀),並在實驗室中重建臥室空間,僅保留一面東向窗戶引入自然光,並加裝自動開闔窗簾,分別模擬三種情境:

1.起牀前20分鐘開始照進自然光

2.天一亮就開始照光,持續至起牀

3.全程無自然光照射

受試者在每種情境中醒來後,透過腦波儀(EEG)等儀器測量清醒度、睡意與疲勞指數。結果顯示,起牀前20分鐘引入自然光的組別,受試者主觀與客觀的清醒度最高,最能有效消除睡意;若從天亮就開始持續照光,反而可能因過早或過強的刺激干擾睡眠品質,導致反效果;未接觸自然光的組別則最爲疲倦。

研究團隊指出,過早照光會提高夜間覺醒頻率與時間,影響整體睡眠品質,因此光線「開始照射的時間點」比光線強度更關鍵。

此外,團隊也提醒,若無法負擔自動窗簾裝置,也可選擇睡前不拉窗簾、讓日光自然照入。不過這方法不適用於夏季清晨5點日出時會太早被吵醒、或冬季日照時間過晚等情況。

研究者強調,本研究樣本數較少、不同情境之間也未設「洗滌期」(washout period),仍需後續實驗佐證。不過結果顯示,適時地接受自然晨光照射,有助於調節生理節律,是提升晨間甦醒品質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