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陰縣:答好民生“監督卷”“臭水塘”蝶變幸福園
大象新聞記者 於豔彬 通訊員 程小衛 孟憲敏
暮色中的湯陰縣宜溝鎮大黃村,街心花園燈火點點,孩子們在“兒童歡樂苑”追逐嬉戲,老人圍坐在茶花樹下搖扇閒談,村民在月光下跳起廣場舞——誰能想到,這片歡聲笑語之地,曾是蚊蠅滋生、污水橫流的廢棄坑塘。
“以前夏天不敢開窗,現在每晚都來花園轉!跳舞有廣場、散步有綠地,這日子美得很!”村民王合平笑得合不攏嘴。從“臭水塘”到“幸福園”,該縣300餘處農村坑塘的華麗蝶變,背後是紀檢監察機關精準監督的持續發力,更是生態振興惠及民生的生動註腳。
小水塘連着大民生,農村坑塘分佈散、治理難,一度是人居環境整治的“老大難”。今年以來,該縣紀委監委聚焦 “污水橫流、垃圾圍塘”等羣衆反映強烈的問題,深化運用 “羣衆點題”機制,打出監督 “組合拳”。統籌“室組地”監督力量,聯合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職能部門成立專項督查組,形成“縣統籌、鄉落實、村協同”的監督鏈條,破解“多頭管、管不好”難題。採取“四不兩直”方式,既查治理進度,又查管護成效,更走訪羣衆“真實感受”。今年已開展專項督查5 次,推動整改“截污不徹底、管護不到位”等問題23個。同時,對督查發現的問題,形成“責任清單”“整改清單”,明確職能部門、鎮、村三級責任人和整改時限,對推諉扯皮、整治不力的嚴肅問責。
治理坑塘不能一刀切,得看“塘情”下“藥方”。在紀委監委的督促下,相關部門創新 “一坑一策、長效管護” 模式,將坑塘分爲“蓄水型”“乾涸型”,蓄水坑塘重點清漂、淨水,投放淨化水質的水生植物;無水坑塘先機械清淤,再覆土綠化,種上月季、紫薇等花木。同時,配套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從源頭切斷污染。該縣還推行 “門前三包+志願服務”機制,黨員幹部帶頭清理垃圾,村民組成“護塘隊”定期巡邏;設立“積分超市”,羣衆參與治理可兌換米麪油等物資,實現“全民參與,共治共享”。
坑塘美了,效益來了。在紀委監委的監督推動下,該縣不僅讓坑塘“淨起來”,更讓其“活起來”,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任固鎮將治理後坑塘出租,壯大村集體經濟;韓莊鎮結合坑塘景觀發展鄉村旅遊,打造“周易之鄉”生態名片。坑塘成了“聚寶盆”,村民腰包鼓了,護塘積極性更高了。
如今的湯陰,廢舊坑塘或成街心花園,或變口袋公園,或爲休閒廣場。從“一處美”到“處處美”,從“一時淨” 到“長久淨”,每一汪清水都映照著“爲民監督”的初心,每一片綠意都生長着鄉村振興的希望。
編審:孫喜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