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民生答卷|安徽“四好農村路”已突破21萬公里

開欄語:近年來,安徽努力辦好民生實事,解決就業、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等羣衆關心關注的痛點難點,把“民生清單”變成“幸福賬單”。今天起,新安晚報、大皖新聞開設專欄,推出系列報道,全方位展現江淮各地推進民生工程的經驗做法,推動各項民生實事落到實處。

大皖新聞訊 “十四五”以來,安徽交通運輸系統圍繞“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總目標,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截至2024年底,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1.1萬公里,農村公路密度150.7公里/百平方公里,均居全國前列。以縣道爲骨架、鄉道爲支線、村道爲脈絡的農村公路網絡體系逐步完善,人民羣衆“出門水泥路,擡腳上客車”的美好願景逐步成爲現實。

全省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100%

在霍邱縣孟集鎮的蔬果種植基地,一輛輛滿載新鮮蔬果的貨車沿着平坦寬闊的農村公路疾馳而出,發往全國各地。

在郎溪縣十字鎮新和村,一條12公里長的綠道蜿蜒前行,沿途是萬畝茶園、千畝櫻花和全國最大的揚子鱷野外放歸區。“以前哪有這麼好的路!現在直接修到家門口,出門就是公交車,一路上都是風景。”村民劉平有感而發。

在大別山區的金寨縣,X230南吳路是連接G346和S245的重要通道,項目建成後,直接惠及3萬羣衆,帶動大別山飛行營地、周邊民宿集羣與農家樂產業協同發展,助推油茶、蠶桑、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更好地“走出去”。

一條條寬闊平坦的農村公路,宛如巨龍般蜿蜒於青山綠水之間,將星羅棋佈的美麗鄉村緊密串聯。農產品藉此走出鄉村,遊客循路紛至沓來……通村暢鄉的農村公路網絡正逐步形成,爲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澎湃活力。

“十四五”期間,安徽省以“深通、聯網、提檔”爲重點,有序推進縣鄉公路升級改造、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2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和聯網路建設,累計新改建農村公路1.67萬公里。截至2024年底,全省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100%、通雙車道及以上公路比例達到62.5%以上,2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99.9%,有效打通了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

農村公路優良路率在全國第一方陣

三分建,七分養。農村公路不僅要建好,更要在“管好”“護好”。

池州市貴池區梅姥公路始建於1993年,是沿線羣衆出行的一條交通要道,原有的瀝青層老化導致路面陸續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坑窪、車轍等“病害”。而經過升級改造,全新換裝,大大提升了沿線村民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涇縣運用“無人機+執法”新模式,利用無人機空中視野優勢,讓公路全景一覽無餘,有效覆蓋公路建築控制區、安全保護區、橋樑下部空間等人力難以達到的範圍,在消除執法盲點,降低安全風險的同時,大大提升了路巡路檢的覆蓋面和工作效能。

“和縣路長制”APP的應用,促進了和縣農村公路“路長制”標準化、信息化發展,同時爲管理者提供“建、管、養、運”痕跡記錄,讓“四好農村路”建設項目數據全程可視化。

如今,安徽已經全面建立縣鄉村行政主要負責同志任路長的三級路長體系,路長總人數達2萬名;推行鄉村道路專管員制度,1.2萬名鄉村道路專管員正常履職上崗;大力開發農村公路管護就業崗位1.9萬個,促進農民就地就業增收……

另外,安徽實施農村公路安防設施提升專項行動,累計投入超50億元,排查並整治隱患里程超3萬公里。安徽還每年開展農村公路路面技術狀況巡檢,提升農村公路養護科學決策水平,農村公路路況自動化檢測率超80%。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中等及以上路率達到85%以上,農村公路優良路率始終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

繼續鋪就惠民共富農村路

如何讓這些“四好農村路”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安徽持續完善便民利民的運輸服務體系,開通農村客貨郵合作線路約400條,建設“一站多能、多站合一”綜合運輸服務站238個。截至2024年底,全省具備條件建制村通公交比例達到70%,農村客貨郵合作線路覆蓋鄉鎮數量佔比達35%。

同時,安徽推動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聯合滬蘇浙三地發佈區域標準《長三角省際毗鄰公交運營服務規範》,累計開通長三角跨省毗鄰公交線路51條。另外,大力推廣應用節能低碳運輸裝備,全省新增及更換新能源公交車1.18萬輛,城鄉公交新增、更新的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車輛比例達到100%(應急車輛除外)。

下一步,安徽將開展新一輪農村公路提升行動,爲實施“千萬工程”、加快建設和美鄉村、服務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更加堅實的農村公路保障,讓農村公路成爲鄉村振興的“幸福路”“致富路”,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收穫更多的幸福與希望。

大皖新聞記者 劉暘 實習生 吳一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