坣娜胰臟癌逝 醫揭「癌王」殘酷真相:藥物少得可憐

記者劉邠如/臺北報導

資深歌手坣娜於10月16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演藝圈好友與歌迷紛紛表達不捨。而坣娜的離世,也讓民衆再度關注被稱爲「癌王」的胰臟癌。《ETtoday新聞雲》專訪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陳三奇,解析胰臟癌爲的治療,棘手之處,連醫師都搖頭嘆「被稱爲癌王真的是有原因的」!

陳三奇指出,胰臟癌之所以被稱爲「癌王」,主要因爲胰臟位於腹腔深處,腫瘤不容易被發現,等到出現症狀時,通常已經進展或擴散。「它的治療,不管是手術或藥物,都相當困難,因此存活率非常不好。」

他說,早期胰臟癌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常是透過健康檢查偶然發現,或因胰臟發炎疼痛而提早察覺。「等到出現症狀,通常腫瘤已經變大,甚至侵犯淋巴或周邊器官,這時病情就比較嚴重。」

與其他癌症相比,胰臟癌的特性在於「小腫瘤也可能轉移」。陳醫師指出,胰臟癌細胞的侵略性強,「有時候胰臟看似沒症狀,但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肝臟、肺部或淋巴結。」相對於其他癌症必須長到五、八公分才轉移,胰臟癌兩、三公分就可能擴散。

▲坣娜病逝讓人心痛,醫無奈曝胰臟癌現實,分析胰臟癌難治,「能用的藥,少得可憐」。(圖/記者劉邠如攝)

症狀方面,胰臟癌患者多半感覺「上腹或背部深層疼痛」,容易被誤認爲胃潰瘍或胃食道逆流。「有些病人吃胃藥一兩個月沒改善,甚至更嚴重,做檢查才發現是胰臟癌。」他提醒,若上腹悶痛延伸到背部,或服藥後症狀持續惡化,就應儘早進行影像檢查。

部分患者在確診前,會出現反覆胰臟發炎的情形。陳醫師表示,若沒有喝酒或膽結石卻仍反覆發炎,就要懷疑可能有小型腫瘤導致,「這類狀況要特別警覺。」

談到治療與存活率,陳醫師說,腫瘤越小、越早開刀,復發與轉移的機率就越低。「早期、小於兩公分的腫瘤,手術後長期存活率可達七成以上;若腫瘤變大,複發率可能上升到三至五成。」但胰臟的位置會影響手術難度,特別是位於胰頭、接近十二指腸與膽管者,手術複雜且風險較高。

至於胰臟癌治療爲何棘手,陳三奇指出,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手術困難、複發率高;第二是藥物選擇有限。」他表示,目前的化療雖能延長病人壽命,但副作用大、負擔重;免疫治療對胰臟癌幾乎沒有明顯效果,標靶藥物也僅適用於少數具有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

他進一步說明,胰臟癌能使用的藥物其實不多,臨牀上僅有少部分患者經基因分析後,發現具特定突變纔可能使用標靶治療,但整體比例極低,大多仍以化療爲主。「即使使用多種藥物合併治療,也常因體力負荷或抗藥性問題,治療成效不理想。」

▲女星坣娜罹患胰臟癌逝,留給好友和粉絲無限遺憾。(圖/翻攝臉書)

陳醫師坦言,相較於其他癌症近年因新藥問世而治療效果明顯提升,胰臟癌的藥物選擇仍偏少,這正是導致存活率難以提高的主因之一。「胰臟癌在過去十年存活率進步不大,稱它爲『癌王』,真的是有道理。」

而針對預防,陳醫師提醒,吸菸與飲酒是最主要的風險因子,此外代謝症候羣如糖尿病、肥胖、高血脂者風險也會增加。「雖然胰臟癌發生率不如肺癌、肝癌、大腸癌,但死亡率很高,應戒菸限酒、控制體重與血糖。」他補充,少數病人與家族遺傳有關,若家中有乳癌、卵巢癌或胰臟癌病史且在年輕時發病,建議可做遺傳諮詢。

至於坣娜曾歷重大車禍,加上患有紅斑性狼瘡,是否因體質部分,罹患胰臟癌後更難治癒?陳醫師表示,他不清楚對方過去病史,但他認爲在紅斑性狼瘡方面,現在風溼免疫科有許多新藥能控制病情,大部分病人都能穩定,藥物也不太會增加癌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