坣娜胰臟癌逝 醫:「內視鏡超音波」可助高危險羣早期確診

▲歌手坣娜在11月「胰臟癌意識月」前夕癌逝,再次引發民衆對於早期診斷的討論。(圖/記者黃克翔攝)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每年11月是「胰臟癌意識月」,昨卻傳出歌手坣娜死於此症的遺憾消息。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智翔說,「內視鏡超音波」克服傳統檢查痛點,已成爲早期偵測胰臟病變的重要選項,不僅可助醫師近距離觀察胰臟,還能進行抽吸、切片,對高風險族羣尤爲關鍵。

針對胰臟癌,張智翔指出,胰臟可分爲頭、體、尾3部分,其中胰頭腫瘤較易因膽管阻塞出現黃疸、尿色變深,或糞便變白等早期警訊,胰體、胰尾腫瘤則常無明顯症狀;若持續出現上腹悶痛、後背痛、食慾下降、體重驟減、糞便呈灰白或新診斷糖尿病,均應提高警覺並儘速就醫。

張智翔也說,影像檢查是胰臟癌診斷的關鍵,腹部超音波是最常見初步工具,但易受腸氣影響判讀;電腦斷層可更準確評估腫瘤位置與血管侵犯,但針對較小病竈,表現不如核磁共振;核磁共振無輻射性且可對膽胰管進行獨立觀察,但弱點是是需要病人配合呼吸,若有金屬植入物或恐懼症,可能無法順利完成檢查。

對於內視鏡超音波(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張智翔說,透過帶有超音波探頭的內視鏡,醫師可經胃後壁及十二指腸直接觀察胰臟各角落,並對懷疑病竈進行血流、軟硬度測量及顯影劑施打,甚至能抽吸胰臟腫瘤或組織切片,使早期確診更具可能性,不過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STF)現仍反對普篩無症狀民衆,理由是胰臟癌發生率低,普篩恐導致過度診治,提高醫療風險與成本。

儘管如此,近年仍有愈來愈多研究認爲應針對「高風險族羣」進行早期篩檢。對此,張智翔強調,高風險族羣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定期追蹤,包括有胰臟癌或其他癌症家族史、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肥胖、嗜酒與吸菸者,或有BRCA 1 / 2、PALB2基因突變者。目前健保已給付BRCA1/BRCA2基因檢測,臺北醫學大學體系醫院也提供涵蓋20至30種胰臟癌相關基因的檢測方案,民衆可與醫師進一步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