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鐵騎士” 守護溫暖通道

原標題:太行山“鐵騎士” 守護溫暖通道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吳剛

1月的太行山,北風捲着碎雪撲打在瓦日鐵路線上。凌晨5點,長子南站信號樓燈火通明,電子屏上跳動的車次代碼,牽動着我國西煤東運的脈搏。這條橫跨晉豫魯三省的能源大動脈,春運期間日均開行重載列車超140列,每10分鐘就有一列萬噸列車啓程,將溫暖送往華東華南。

“71503次,長子南站2道出站信號好!”

汽笛劃破晨曦,國鐵鄭州局的火車司機王麗軍推動牽引手柄,鋼鐵巨龍緩緩啓動。駕駛室內,他的右手始終懸在制動閘把上方,像鐘錶匠對待精密齒輪——前方190公里連續下坡道,需在10個關鍵點位精準制動,每次推閘誤差不得超過0.2毫米。

作爲我國首批重載列車司機,45歲的王麗軍在這條“過山車式”線路上跑了11年。他值乘的334公里區段,海拔落差達1100米,167處彎道讓車頭與車尾形成11層樓高差。“下坡比上坡難百倍。”他緊盯速度表解釋道,“滿載車廂的慣性相當於千噸巨石往下衝,閘把推早推晚都可能引發‘疊羅漢’。”

-12℃的長子南站列檢作業場,32歲的檢車員李金勇跪趴在鋼軌旁,撬棍與閘瓦碰撞聲清脆作響。這個春運,他所在的班組每天要爲萬噸列車更換300多塊剎車片。氣溫-12℃,寒風刺骨。

“重載列車下坡剎車頻次是普通列車的3倍。”李金勇呵着白氣說。過去人工巡檢,檢車員需用檢點錘敲擊數千個螺栓,如今他身旁多了位“鋼鐵搭檔”——灰黃相間的智能巡檢機器人正用高清攝像頭掃描車底,機械臂上的紅外測溫儀實時回傳數據。“這傢伙5分鐘能查40節車廂,風雪天也不‘眨眼’。”

寒風中,李金勇的護目鏡結了冰晶。記者跟着他體驗了20分鐘檢車作業:彎腰鑽車底、踮腳查閘瓦、側身量輪緣,20公斤重的工具包勒得肩膀生疼。“春運這一個月,我們班組走了差不多繞地球兩圈的步數。”他跺着凍麻的雙腳笑道。

深夜11點,站場西頭亮起晃動的頭燈。29歲的列尾作業員吳志恆揹着4臺列尾主機疾行,26斤重的設備在他肩頭“哐當”作響。這些被稱爲列車“黑匣子”的裝置,需在10分鐘內與車次精準配對,實時監測1600米長列車的尾部風壓。

“趕上高峰期,要在19條股道間‘折返跑’。”吳志恆喘着粗氣說。他展示着手機裡的運動記錄:春運期間日均步行3.5萬步,最忙一夜摘裝35臺設備。

在設備檢測室,記者見到了最新投用的雙模列尾主機。“它們能在-40℃極寒中工作,定位精度比上一代提升90%。”技術員楊帆正在給設備充電,牆上的春運值班表密密麻麻畫着紅圈,“我們多搶一分鐘,電廠就多燒一天暖”。

爲確保瓦日鐵路安全暢通,來自國鐵鄭州局的近千名鐵路職工就像太行山“鐵騎士”一樣,穿梭在太行山間,用心守護這條溫暖通道。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