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草原的“鋼鐵戰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張博 通訊員 何榮鋼
在內蒙古烏拉特草原上,武警部隊內蒙古自治區總隊某支隊大隊長布和圖木爾是最受牧民歡迎的人。每當他駕駛綠色越野車遠遠駛來,附近村子裡的孩子會歡呼着跑出來,熱情地迎接“布和圖木爾叔叔”。
在蒙語中,“布和圖木爾”意爲“堅硬的鋼鐵”。這些年,布和圖木爾紮根北疆,維護民族團結,捍衛邊疆地區安全穩定,被表彰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也成爲牧民心中值得信賴的“鋼鐵戰士”。
“我出生在一個牧民家庭,能從‘放牛娃’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爲少校警官,完全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和部隊的培養。”這個從草原走出來的蒙古族漢子認真地說,“現在條件好了,我想竭盡全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20年前,布和圖木爾剛入伍時,甚至不會說普通話。作爲班裡唯一的蒙古族戰士,語言成了他最大的難題。那時,是中隊指導員馬勇每天利用休息時間,幫助布和圖木爾一字一句認漢字、練表達。
突破了語言關,布和圖木爾的衝鋒之路從此勢不可擋,訓練場上總能看到他的身影。一次參加總隊舉行的特戰隊員“巔峰”比武時,布和圖木爾腿部舊傷復發,戰友都勸他儘早去治療,他卻毅然拒絕,打上封閉針堅持參賽,最終帶隊獲得個人指揮組第一名、團體第三名的好成績。
“倘若在戰時,我們身爲軍人只顧及個人利益,民衆又如何能信賴我們?”事後回憶起來,布和圖木爾堅定地說,“即便面臨再大的困難與挑戰,我也不會輕言放棄!”
事實也的確如此。2023年除夕,巴彥淖爾草原上遭遇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一棟居民樓火勢迅速蔓延。該支隊官兵緊急馳援,抵達現場後,布和圖木爾率先衝進了火海。高溫炙烤中,他一點點摸索前進,竭力搜尋火源,實施精準撲救。數小時後,火勢得到有效控制,等走出火場,布和圖木爾和戰友們全身都已被菸灰覆蓋。
他們得到了居民最熱烈的掌聲,布和圖木爾愈發感受到實戰訓練的重要性。他每月定期組織符合時令的災害演練,確保訓練場上嚴格要求,演練行動真實逼真,以此提升官兵們的情況處置能力。
訓練場之外,布和圖木爾也有不少事要忙。走訪當地村戶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在他看來,人民子弟兵就是要了解、解決老百姓的實際需求和困難。
一年冬天,布和圖木爾走訪駐地附近的哈達淖爾村瞭解到,該村地處草原深處,交通不便,經濟落後,連盞像樣的路燈都沒有,鄉親們生活極爲艱難。他立即向支隊黨委報告了情況,聯繫協調當地政府和電力公司爲村裡安裝太陽能路燈。1個多月後,當第一縷燈光在夜幕中亮起時,前來圍觀的村民都笑了。
隨後,布和圖木爾又開始爲村裡的交通問題奔波。那段時間他頻繁往返於各級政府部門之間,積極爭取修路所需的資金與技術援助。終於,一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在村口鋪展開來,通車那天,鄉親們自發組織起慶祝活動,敲鑼打鼓向布和圖木爾表達謝意。
在頻繁走訪過程中,布和圖木爾還發現當地有一羣情況特殊的孩子。他們存在身體或智力上的障礙,而當地學校條件簡陋,師資力量匱乏,無法保障這些孩子的正常學習。布和圖木爾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發起“愛心助學”活動,呼籲社會各界關注特殊教育,爲孩子們籌集善款和學習用品。
布和圖木爾還積極聯繫專業機構,爲孩子們提供康復訓練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經過不懈努力,當地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設備得到極大的改善,教室也更加寬敞明亮了。看着孩子們坐進新教室時臉上綻放的笑容,布和圖木爾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也是從那以後,當地村民稱布和圖木爾是“草原上的守護神”,贊他用行動證明了什麼是“人民子弟兵”。但他始終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一名武警官兵應盡的職責。
“我是黨的兒女,是草原的孩子,守護這片土地和人民是我一生的使命。”布和圖木爾堅定地說。
在布和圖木爾的帶動下,自2017年起,布和圖木爾所在支隊與哈達淖爾村展開結對幫扶,官兵們紛紛參與進來,幫助村民發展鄉村養殖、清潔能源等產業。經過調研,布和圖木爾與村幹部一起“量身定製”了一套“去鹽鹼、修公路、搞光伏、留人才”的脫貧規劃和幫扶舉措。在部隊官兵和幹部羣衆的共同努力下,哈達淖爾村成功實現整村脫貧。
他們還用自己的工資自發資助貧困學生,在布和圖木爾資助的孩子中,已有10多人考上了大學,還有1人正在讀研究生。
如今的哈達淖爾村已今非昔比,村民們在水上發電、水下養魚、塘邊放牧,村裡白牆黛瓦的民居樓錯落有致,筆直的“軍民連心路”四通八達。
沒事的時候,布和圖木爾會走村入戶,或走進學校,爲村民和學生宣講黨的民族政策。不久前,他爲這裡的少數民族孩子上了一堂國防教育課,向他們講述邊防戰士在風雪交加的天氣中巡邏,在炎炎烈日下堅守崗位的故事。他還利用視頻和圖片等多媒體手段,直觀展示國防科技的強大力量,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驚歎。“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才能形成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共同推動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布和圖木爾對孩子們說。
在他看來,“這些少數民族的孩子是這片草原未來的希望,也一定能成長爲棟樑之材。”
作爲全國人大代表,最近布和圖木爾在圍繞“穩邊富邊”開展專題調研,訓練之餘一有空就到老鄉家走訪。他從不覺得疲憊,只覺得“作爲人民子弟兵,爲人民羣衆的幸福生活多出一分力、多做一點事,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