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的“生命中樞”守護者

長治日報記者 馬慧榮

在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神經內科,總能看到一個步履匆匆的身影——她時而俯身傾聽患者家屬的焦慮,時而與年輕醫生低聲討論治療方案,白大褂的口袋裡永遠揣着記錄患者病情的筆記本。她是神經內科主任劉紅,一名與帕金森病鏖戰數十年的神經內科醫生,更是一名用匠心與溫情打造學科“家文化”的領路人。

今年5月,劉紅榮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這枚沉甸甸的獎章,銘記着她三十餘載深扎太行的執着堅守——從青絲飛揚到鬢染秋霜,從初出茅廬的杏林學徒到守護萬家燈火的神經內科專家。

“神經疾病診療如登山,一人獨行難至頂,唯有團隊協作才能攀至高峰。”劉紅這樣形容她的學科建設理念。走進醫院神經內科病區,牆上的亞專業分佈圖猶如精密的中樞神經系統——12個亞專業如神經元般有機聯結,覆蓋從腦血管病到神經免疫病的全領域。

“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劉紅構建的三級人才梯隊中,高級職稱專家領銜科研攻關,中年骨幹主攻技術創新,青年醫師深耕臨牀實踐。目前科室擁有博士4人、碩士37人,7名碩士生導師中,有4人在國家級學術團體擔任要職。

“劉主任的‘導師制’讓我們少走好多彎路。”青年醫師王凱深有感觸。在攻克關鍵醫療技術的過程中,面對複雜的臨牀實踐難題,劉紅始終手把手帶教,甚至深夜還在修改方案,把關細節。如今,這個團隊已完成長治市首例DBS手術,建立首個神經重症監護室(NICU)。神經內科成功獲批2024年度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如果說嚴謹精進、梯隊分明的學科建設是對抗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剛硬鎧甲,那麼流淌在診室、病房裡的點滴溫情,無疑是滋養患者的溫潤泉源。

“看不完病不離座。”這是爲讓河南、河北等地遠道而來的患者當日返程,劉紅養成的習慣。說着,她回憶起7年前一個讓她印象深刻的冬日。

2018年,河南省腫瘤醫院護士李玉婷(化名)母親確診爲帕金森病。她陪着母親多地求醫,但效果不佳。偶然得知鄰居在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神經內科治療後得以改善,李玉婷便帶着母親凌晨5時30分從鄭州出發趕往長治,上午10時30分到達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後,發現掛號已超限。劉紅當即承諾:“就算不吃飯不下班,也給你們看完。”這份關懷讓母女倆熱淚盈眶。多天的治療讓奇蹟漸顯:幾輪診治後,母親浮腫的腿漸漸舒展,僵直的手臂竟能微微擡起。如今,李玉婷時常打電話向劉紅彙報母親近況。

在帕金森專病門診,每位患者的檔案袋除了用藥記錄,還有《防跌倒生活指南》《營養食譜》《康復訓練》等手冊。劉紅深知,在帕金森病這場長久的拉鋸戰中,病牀旁家屬那雙緊握的手、那份無聲的焦慮與陪伴,本身就是一劑無可替代的良藥。“我們診治的不止是病,更是人心。”她常常提醒身邊的年輕醫生們,目光轉向患者身旁的家屬,那份專注比話語更有力量,“家屬的每一點關愛與耐心,都直接關乎治療的溫度。點亮他們的信心,教他們如何搭把手,這和配藥寫方子一樣重要!”多年來,千餘名帕金森患者在這裡重拾生活勇氣,其中1/4來自省外。

走進醫生辦公室,牆角的“愛心角”靜述溫情:保溫箱裡熱着錯過飯點醫生的餐食,置物架上放着貼心準備的應急所需物資,甚至備有針線包和充電器。“醫護的心暖了,傳遞給患者的溫度纔不會衰減。”劉紅說。

這種“家”的溫度正在向太行山深處蔓延。科室與多家基層醫院建立醫聯體,每月定期進行下鄉義診;積極探索“帕而不怕”暖心診療模式,推進“帕病”患者視頻診療,爲患者提供“足不出戶把病看”的服務;牽頭成立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疾病專病門診,爲患者提供從診斷到康復“一站式”全週期服務。

神經內科走廊的榮譽牆上熠熠生輝:“國家級高級卒中中心”“國家衛計委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國家高級認知障礙診療中心”……而在劉紅辦公室抽屜裡,珍藏的是另一類“勳章”:患者手繪的感恩卡。那一筆一劃間的溫度,無聲地交織成醫學長路上最珍貴的座標,在時間的長卷上,刻下仁心守護生命的年輪。

來源:長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