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辰裡的生命守護
(原標題:十二時辰裡的生命守護)
閱片
手術
問診
在8月19日第八個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記者深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內蒙古醫院,記錄了醫生在十二時辰裡的工作狀態。那些無影燈下的汗水、顯微鏡前的凝望、深夜病歷上的墨跡,都是對“醫師”二字最鏗鏘的註解——所謂英雄,不過是穿着白衣的凡人。
卯時·晨光(5:00~7:00)
晨光微露,重症監護室警報驟響,醫護人員衝向新轉入的患者。插管、給藥、調整呼吸機參數,監護儀的蜂鳴聲中,他們用身體築成最後一道防線。
辰時·精研 (7:00~9:00)
放療計劃室裡,醫者凝視屏幕上交織的3D腫瘤影像與劑量曲線,指尖在鍵盤上敲擊出生命的算式,每一組數據都是與死神的談判。
巳時·關懷(9:00~11:00)
門診室裡,醫生的聽診器還帶着上一位患者的體溫。“疼了多久?吃過什麼藥?”每一個問題都精準指向病因,每一句安慰都暗含治療智慧。
午時·堅守 (11:00~13:00)
無影燈下,手術團隊錯過飯點。主刀醫生額間滲出細汗,副手精準遞上器械,麻醉師緊盯監護儀波動。腫瘤切除如同拆除定時炸彈,每一秒都是與時間的賽跑。
未時·傳承 (13:00~15:00)
辦公室內,年輕醫生圍着導師討論病例。專家指着CT片講解結構,沙啞的嗓音裡是多年的經驗沉澱,“傳幫帶”的薪火在此刻燃燒。
申時·陪伴 (15:00~17:00)
門診大廳人潮涌動。醫生快速翻閱病歷,溫和地爲患者家屬講解用藥注意事項。同樣的叮囑重複千百遍,只爲減少患者一絲迷茫。
酉時·暗戰 (17:00~19:00)
核磁室外,醫生們並肩解析流動的影像。有人突然指向屏幕某處,衆人湊近——那個細微的陰影可能是轉移竈?爭論、查證、再確認,診斷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暗戰。
戌時·洞察 (19:00~21:00)
病理科的燈光亮起,醫生俯身顯微鏡前,在組織切片的微觀世界裡抽絲剝繭,爲臨牀提供“金標準”診斷。
亥時·孤燈 (21:00~23:00)
安寧療護病房裡,醫生彎腰爲患者調整止痛泵。孤燈下,醫生敲擊鍵盤,記錄下代表患者生命體徵的病歷,也記錄着患者“想吃燒麥”的心願。
子時·星火 (23:00~1:00)
住院部走廊只剩值班醫生的腳步聲。辦公室的檯燈下,他反覆修改明天的手術方案,電腦屏幕的光映着牆上的家屬錦旗。
丑時·微光 (1:00~3:00)
實驗室培養箱發出幽藍的光。醫生記錄着抗癌藥物實驗數據,試管碰撞聲裡,藏着可能改變千萬患者命運的希望。
寅時·破曉 (3:00~5:00)
護士站的時鐘滴答作響,監控屏幕的光映着年輕護士疲憊卻警覺的臉。這是黑夜最深的時刻,也是黎明最近的時刻。 文·攝影/草原雲·北方新報首席記者 王樹天
編輯:賈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