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過四季,守護百姓出行“生命線”

8月25日,清晨6點的牙林線北部氣溫只有8攝氏度。國鐵哈爾濱局海拉爾工務段金河線路車間阿龍山線路工區工長張玉滿套上防風外套,拉緊領口,戴好手套,準備開始今天的線路幾何尺寸整修作業,腳下的鋼軌已泛起冷光。

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牙林線,是沿線百姓出行的生命線,阿龍山線路工區就負責這段鐵路的檢修維護工作。這裡地形複雜,山高路陡,年無霜期僅有86天,冬季最低氣溫時常突破零下40攝氏度,哪怕是八月,現在的溫度也只有8攝氏度。

“早晚涼,凌晨最冷時達到7攝氏度,到了中午,又升到22攝氏度。”張玉滿邊說邊把防風外套搭在道牀邊坡上,深藍色工裝後背洇出深色汗痕。

“你看這軌縫,早上還18毫米寬,這會兒縮到15毫米了。”張玉滿用手比量着,指尖蹭過鋼軌,燙得縮了下,“早晚防斷、中午防脹,一天兩頭忙。”傍晚5點,氣溫驟降至12攝氏度。“這溫差比坐過山車還刺激,早上穿棉襖,中午穿單衣,晚上又得穿薄羽絨。”他指着遠處的山巒,“你看那片白樺林,葉子都開始泛黃了,其他地方這會兒可能還在過夏呢!”

在阿龍山工區的工具房裡,整齊碼放着適應不同溫度的專業裝備。線路工小陳打開自己的工具包,裡面分門別類裝着:保溫杯、防曬冰袖、防風面罩,還有一小瓶防凍裂護手霜。“這護手霜是上個月從網上買的,其他地方的同事都笑話我,說他們還在用防曬霜呢。”他舉起瓶子,標籤上印着“-30℃專用”字樣。

老班長鮑佔春腰間的工具腰帶磨得發亮,軌溫監測儀、活口扳手別得整整齊齊,最邊兒上掛着個按壓式噴壺。“這是螺栓潤滑噴劑,咱這兒早晚溫差大,鋼軌接頭的螺栓一冷一熱,絲扣容易卡澀。”他對着螺栓縫按了下噴嘴,細霧帶着點礦物油的淡味散開,“南方的同行這會兒正給鋼軌澆水降溫呢,咱倒好,得給螺栓絲扣‘鬆鬆筋骨’——溫差晃得勤,不常潤滑,真要調軌縫時擰不動就誤事了。”

暮色漸濃時,工人們回到工程車,柴油爐上溫着的飯盒飄出熱氣。張玉滿摘下面罩,露出被寒風吹得通紅的臉頰,掏出手機給女兒發了張照片:自己穿着厚厚的衝鋒防寒服。“閨女總說我像北極熊,其實我這是‘四季裝’。”他笑着滑動相冊,展示着不同季節的工作服——夏天的黃色短袖、秋天的防風外套、冬天的羽絨大衣。

晚霞裡,工人們的黃色防護服在鋼軌上閃爍着熒光,宛如跳動的火焰。大興安嶺的山風裹着寒意掠過枕木,鋼軌在餘暉下靜靜延伸,這羣穿着“四季裝”的守護者,正用腳步丈量着鋼軌,守護林區百姓出行的“生命線”。

(徐鑫|編輯:中國日報黑龍江記者站 周慧穎)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