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成鐵路守護百姓出行夢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李潔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濤

7月1日9時30分,6063次“秦嶺最美慢火車”從陝西寶雞站緩緩駛出,一路向西開往四川廣元,這標誌着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電氣化運營50週年。

50年前,國產“韶山”型電力機車首次牽引列車翻越秦嶺天塹,開啓了中國鐵路的電氣化時代,讓千里蜀道不再難。50年後,寶成鐵路已成爲助力鄉村振興、促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通道。

“腳登險巖手攀天,腰纏繩索空中懸。劈開兇山開路塹,填起溝谷當平原。”半個多世紀前,一位寶成鐵路建設者用詩句記錄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1958年,當寶成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在寶雞至鳳州段啓動時,建設者們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戰:45公里線路需架設55座橋樑、打通49個隧道……這樣的工程難度,在全中國鐵路建設中絕無僅有。

“這都是我們白手起家,一邊摸索一邊幹出來的。”華髮老人任雙喜撫摸着老照片感慨道。作爲原鐵道部電氣化工程局施工處副總工程師,他曾在寶成鐵路電氣化建設中破解多項技術難題。

在秦嶺站寶成精神陳列館裡,陳列着這段歷史的見證:中國第一臺電氣化鐵路專用牽引變壓器、第一臺牽引變電所“四合一”集控臺、第一套鐵路成套通信設備和調度集中設備……寶成鐵路建設摸索出30餘項“全國第一”,創造了中國鐵路電氣化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蹟。

1975年7月1日,當首列電力機車駛出成都站時,很少有人能預見這場牽引動力革命帶來的鉅變。

退休司機董守廉見證了牽引力的歷史性跨越:“寶成鐵路建成初期,3臺蒸汽機車只能牽引920噸翻越秦嶺。電氣化後,單臺電力機車就能牽引2400噸以上,年運輸能力從不足400萬噸猛增到1200萬噸以上。”

更大的變革發生在人才和技術領域。來自全國的電氣化專家會聚寶雞,建起新中國第一個電力機務段——寶雞電力機務段,成立了以科研爲主的寶雞電氣化總段。這裡成爲我國電氣化鐵路的“黃埔軍校”,培育出一代代建設運營骨幹。

從寶雞發端,中國電氣化鐵路開枝散葉。截至2024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16.2萬公里,電化率達75.8%,電氣化鐵路里程逾12萬公里,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這條諺語在寶成鐵路沿線得到了生動詮釋。

6月初的任家灣站,裝載機往來穿梭,將礦石裝進敞車運往四川。這個三等小站年貨髮量超100萬噸,成爲區域經濟活力的晴雨表。距此不遠的寶雞石油鋼管公司,產品通過鐵路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寶成鐵路沿線的60多個車站如明珠般串聯起關中平原、秦巴山區和四川盆地。這條鋼鐵大動脈,既是搶險救災的生命通道,又是服務“一帶一路”和西部大開發的物流快車道。

自1958年1月1日寶成鐵路正式建成通車,穿行在寶雞、廣元間的6063/6064次列車已連續運行了67年。這趟全程350公里的“慢火車”,途經30多個車站,橫跨陝甘川三省。車廂裡,賣山貨的村民、走親訪友的老鄉、通勤職工和走讀學生構成流動的社會畫卷。

“我們開設惠農車廂、通學車廂,舉辦科普講座,發佈用工信息,助力老鄉走出大山。”在“秦嶺最美慢火車”上工作了20多年的列車長向寶林感慨,“西成高鐵開通後,旅客有了更多選擇,但這趟車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給沿線百姓帶來了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

50年間,寶成鐵路歷經多次擴能改造。當高鐵時代來臨,它依然以獨特的溫情和韌性,守護着山區百姓的出行夢想。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