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爲何主宰晶片製造?外媒嘆:北美欠缺1關鍵

新冠疫情期間的供應鏈危機促使各國政府加速推動製造業迴流,其中半導體因瓶頸特別嚴重而被列爲優先發展項目。(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新冠疫情期間的供應鏈危機促使各國政府加速推動製造業迴流,其中半導體因瓶頸特別嚴重而被列爲優先發展項目。美國等國紛紛祭出數十億美元補貼,希望提升本土晶片製造能力,穩定供應鏈,尤其是在AI推動下對高階晶片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各國佈局更爲積極。

不過,並非所有國家的產業體系都具備製造高階晶片的能力。英國半導體公司 Graphcore 執行長暨董事長圖恩(Nigel Toon)近日在《財富》新加坡AI高峰會上指出,臺灣之所以能成爲晶片製造領頭羊,關鍵在於當地文化對「高品質製造」的重視。

圖恩表示:「人們常忽略這背後的文化因素,爲什麼最先進的半導體會出現在臺灣、韓國和日本?因爲這些地方真正重視高品質的製造,在這些社會中,這是一種被深刻信仰的價值,但這種精神在北美並不存在。」

他指出,臺灣與韓國並非天生具備晶片優勢,而是因1990至2000年代半導體產業的外包潮,讓當地企業得以專精於產業中的關鍵環節。以臺積電爲例,該公司使用 ASML 所製造的極紫外光(EUV)光刻機,爲蘋果等客戶代工先進製程晶片,成爲全球晶圓代工的重鎮。

儘管美國正加碼推動晶片製造,如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投資已擴增至1,000億美元,但專家提醒,政府資金投入固然重要,真正的挑戰在於建立一套完整且專業的半導體文化生態。圖恩強調:「你必須有一個體系,讓每個人都能說:我掌握這個關鍵環節,同時,各經濟體之間仍需合作。」

Arm公司副總艾比(Will Abbey)也認爲,隨着AI價格與產業成熟度上升,全球對資料控管與基礎設施的投資思維正快速轉變。他說:「半導體與AI已從過去的配角,走向舞臺中央。」

在全球重塑供應鏈的浪潮中,臺灣憑藉深耕數十年的技術實力與製造文化,再次站上關鍵位置。專家普遍認爲,要複製臺灣的成功,並非只靠財政補貼,更需要時間培養出對製造品質的信仰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