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女媧補天的現代啓示錄
筆者夫婦在山西喜鎮蘇莊體驗婚禮旅拍。(作者提供)
大陸的動畫片《哪吒2魔童鬧海》,創下舉世注目的驚人票房,可惜臺灣此地緣慳一面。《哪吒2》的故事,源自於《封神演義》(《封神榜》)的民間故事,一如《山海經》,雖然同爲傳奇小說,但對於臺灣民衆而言,《封神榜》顯然較爲熟悉。 而女媧的故事,在《封神榜》即出現過,而且在臺灣電視臺所拍攝過的暢銷連續劇《封神演義》,女媧的這個女主角,即是由當時最知名的女明星周丹薇擔綱演出,可見當時在民間的流行盛況。而且在臺灣各地,也有許多紀念女媧的廟宇,例如在宜蘭壯圍的大福補天宮,臺南白河的女媧宮,以及花蓮豐濱的女媧娘娘廟等等。足以見得女媧的傳說,在臺灣淵源之深,影響之大,難以想像。
女媧又稱女媧氏,另稱媧皇,女希氏,俗稱女媧娘娘。人稱中國傳說時代中的上古氏族首領,後來成爲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根據東漢文獻記載,女媧是人首蛇身,剛好今年2025正是乙巳蛇年,現在說女媧,正是此其時也。傳說女媧的功跡有捏土造人,煉石補天。同時爲了讓人類永遠流傳下去,她制定了嫁娶之律,讓人們懂得傳宗接代的方法,在民間信仰中,她更是象徵生育和婚姻之神。
《山海經》第16卷大荒西經,有提到女媧補天的故事,大致如下:在遠古的時候,支撐天的四根柱子壞了,天就真的塌下來了,中國土地崩裂,天空不能完整覆蓋大地,而土地也無法周全的承載萬物。四處都有大火延燒不滅,又有大水氾濫不停,殘忍的野獸吃掉善良的人民,兇猛的巨鳥無情抓食老人孩童,於是女媧提煉了五色的寶石,來修補天空中的破洞,砍斷海中大海龜的四隻腳,作爲頂起天地的四根大柱子。她殺死黑龍來拯救冀州,堆積蘆灰來阻擋洪水,因此蒼天被彌補而圓滿,四個極點被撐起而堅挺,洪水乾涸,冀州安定,野獸消失,人民獲救。而且自此天圓地方,春夏秋冬,季節有時,嚴格尊重陰陽變化,徹底遵循四季更易。尤其是她創造了衆生而且又制定嫁娶,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平靜度日。
然而爲何今日要重提這篇經典文章?重述舊事?話說小弟學的是洋文,也去了番邦留學,現在教的是番語,自從乞食教室講臺,濫竽充數教席,也已經近30年,何必要在這個時候刷存在感?蹭新聞熱度?話說《山海經》既非我本業,也只讀過幾頁,更不需要附庸風雅,之所以有這股衝動想要分享以下的故事,完全只是因緣際會,因緣和合,時機成熟,因爲小弟近日正好就來到山西。行經晉城,臨汾,太原,忻州、塑州、大同。參觀了久仰多時的雁門關、應縣木塔和魂牽夢繫的雲岡石窟。何謂山西?太行山之西,謂之山西。而太行山又名女媧山,鄰近也還有河北省的媧皇宮呢!和我同行的鄉長大姐,我們有幸和毛爺爺同宗,而且大姐就擔任某一臺灣民間社團組織,女媧支系的主委。而且社團的領袖也是小弟的學長,小弟也有幸去過他的書齋喝茶,茶香撲鼻,總裁侃侃而談,天文地理,人世百般,無所不知,樣樣精通。隨手捻來,有歷史有洋文,還有就是忠孝節義,兄弟情誼,自然流露無遺。
再來就是我的鄉長大姐,堪稱是現代的女媧,也許不用補天,但是可能得四處補遺。因爲臺灣的教育課綱改了,古文典籍不見了,文言文少了,歷史地理課本變薄了,大姐和我一介平凡的高中番文教師,我們卻都一樣憂心孩子的教育。於是學校沒教的那一課,課本沒寫的那一章,少上的那一節課,叫做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例如顧炎武的《廉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我們自己來學習,自己來考究,自己來深刻感受。我的女媧大姐就帶我來到神州寶地,實地考察調研補課,以便日後進行補救教學。少看了的大江大河,用一雙腿實地走回來。親自以腳步來丈量,華夏大地的廣袤深遠。用真切誠摯的心情,來感受歷史變易的悲歡離合。我們也都知道,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尤其是人世間少見的道義公理,因爲山西正好有義薄雲天的關公,更可以再次體會何謂行俠仗義。
除了補課,可能還得補破網,臺灣有首流行的閩南語歌,就叫做《補破網》。因爲近來的兩岸情勢,有些小小風雨,可能彼此有誤會,少掉的那一塊信任基石,我們來填滿。也許是少了交流、溝通、善意和情份,我們來補上。現代女媧不只要補天,天地之間的不平之處,不平之鳴,我們都要想法來彌補。以天下興亡爲己任,自己和小我就不算什麼了。補得了的窟隆,固然要填補。而一時半會補不了的孔洞,更是要彌補。不然難道真要兄弟鬩牆嗎?如果真的天地不仁,亂世之際無人能逃,萬物都成芻狗,兩岸都不能平靜,你我更將同蒙其害。而我們也都早已清楚的是,兄弟不合,是要讓哪個別有用心的鄰居,等着湊熱鬧看好戲,又在一旁額首稱慶,而且坐收漁利呢?
古代的山海經,可以彌補天地缺憾。而現代的山海經,除了補救教學文學、歷史、地理課,還可以補破碗,補全世人之爭鬥,補充人性的不足。一本山海經典,穿越幾千餘年,數個世代誦讀,不但可以包山包海,可能還可以保君平安呢。(黎家慶/英文教師)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