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兩岸互動的啓示:拾回理性,融化冰河

圖爲馬英九基金會日前邀陸生來臺交流,遊覽日月潭。(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近年因爲政治氛圍與疫情等因素,兩岸的交流進入了空前的冰河時期,包括人員往來、觀光與文教等領域都受到影響,我自己感受最深的,莫過於觀光人潮的銳減,記得在許多年前,臺北101與故宮等地,陸客人潮絡繹不絕,許多旅遊團團進團出,商家樂得賺錢,對臺灣的經濟有所裨益,也有緩和緊張情緒的作用。這是在非正式領域的觀察,而在正式層面上,由我親身參與的活動中,確實也感受到短短兩三年間,兩岸官方與民間交流的劇烈變化。

我在2019年與2021年,分別參加了兩次不同的兩岸學生交流活動,由中華青年交流協會所舉辦,該組織歷年舉辦過非常多的兩岸交流活動,種類多樣,既有在臺灣舉辦的「臺灣多元文化探索研習營」、「種子培訓營」,也有前往大陸的「閱讀季」以及各城市的走讀文化之旅,可謂包羅萬象。我參加過兩次的「臺灣多元文化探索研習營」,第一次是2019年5月的「漁業永續臺灣」,第二次是在2021年11月的「旅能創新與再生能源」。

「臺灣多元文化探索研習營」歷年主題不同,不過多以臺灣當地特色結合現代科技,並且展望未來產業發展爲主要舉辦目標。我首次參加的2019年漁業活動,主要在於實際參與在地漁業的作業現場,例如我們到高雄梓官魚市場,瞭解相關認證制度與細胞活存技術。並且走訪龍膽石斑養殖場,實際接觸石斑魚養殖方式。而2021年的綠能活動,除了走訪發電廠與通訊園區外,更接觸到光電相關議題,提供反思兩岸互動的機會。

營隊主題各異,但其核心精神在於學生間的互動,並且深化兩岸交流,提供友善的對話環境。營隊學員分組採兩岸學生平均混合的方式,而由兩次營隊組成人員的差異,可以說明兩岸環境的劇烈變化。2019年學員組成有不少的交換生,也有不少碩士生,陸生佔比超過三分之一,甚至接近一半,到了2021年,陸生的數量顯著減少,一組約只有1至2位陸生,學位生只有1位,大部分是碩士生。

根據陸委會的資料,由大陸來的研修生與學位生,在105學年度曾經到41975人之高峰,之後逐漸遞減,我參加第一次活動時爲108學年度,總人數來到25049人,第二次活動時爲110學年度,總人數只剩下4293人,幾年的時間裡就呈現出雪崩式下降。對應到兩次活動的人員組成,也就不意外了。

在活動之間,也穿插了兩岸主題講座,由大學教授,政府官員等主講。記得當時在兩次兩岸主題講座提問環節,不少學員都提出深刻,或是有點尖銳的問題,不過這都無損互相理解的過程。我想,只要是人,都喜歡聽故事,但同一個歷史事件,因爲敘事方法的不同,因爲立場的差異,而會有不同的觀點。甚至單單一個歷史資料或文件,就有截然不同的解釋,在交流的過程當中,都難免會有摩擦,可貴的是在四天的活動中,所有的學員都能保持理性的溝通,而藉由仔細的觀察,臺灣學生與大陸學生之間的異同,也很明顯得顯露出來。

過去就有許多針對大陸學生與臺灣學生差異的相關報導與評論,大多強調大陸學生的紀律較高,例如不遲到,上課不吃東西等。但在這類交流活動中,最明顯的莫過於對特定議題的想法與瞭解的程度,例如在提問時,陳述問題所用的語言,多數大陸學生使用詞彙更爲精確,對於問題主旨的闡述也更爲精準。提問的態度臺灣學生則較爲柔和,大陸學生則態度鮮明而堅定。針對兩岸政治、社會、歷史等議題,大陸學生說明問題背後的歷史背景,以及相對應的社會概況,確實較爲豐富多元。

不只是在正式場合上的意見發表,在私下的談話中,大陸學生並不像我們所認爲的那樣好惡分明,理性地傾聽且給予禮貌的迴應是我所觀察到的,而面對兩岸不同的社會文化與制度,多數同學可以接受並且針對議題侃侃而談,而非如諸多媒體上的衛道人士般以激烈的言詞捍衛自己所認爲正確的價值觀。

我所參與的兩次活動,兩者有兩年半左右的時間差距。首次參加活動時我是大三下學期,對於兩岸的理解程度較淺,但經過兩年半自己的閱讀與摸索,也勤於尋找過去的史料與重要事件的介紹,這不禁使我思考過去臺灣給這代的學生什麼樣的歷史教育。以前學歷史是爲了考試,將各種歷史事件囫圇吞棗,強記下來,因此考完便將大部分還給老師,整個過程枯燥乏味。不瞭解過去,就沒有辦法展望未來,現在把失去的記憶一個一個找回來,因爲回過頭來才發現過去與現在仍然息息相關,卻又發現這些歷史事件的描述,充滿着各種意識形態,甚至偏頗與爭議,這當然與現今的政治炒作有關。

與大陸學生的交流,我們可以觀照彼此的侷限,進而認識到原來我們也是戴着有色眼鏡來看待彼此。臺灣自豪於民主體制,而忽略了日漸淺碟的文化素養,正窄化了兩岸的視野。我們也是健忘的,享受着自由的風氣,卻遺忘了過去政治上的壓迫,其實離我們不遠。臺灣提倡本土,但我們卻逐漸走向只推陳而不出新的文化傾向,嘗試拋開過去的包袱,卻發現文化的內涵是難以簡單切割的。或許有人會說,這些交流只不過是冰山的一角,但如果我們連冰山都視而不見,豈不危險萬分嗎?我想我們無法做到如伏爾泰所展現出「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的態度,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胡適所說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胸襟吧。

經過兩次的交流活動,使我拋棄膝反射式的武斷,而找回尊重、理性與深層的思考觀點,並且重新認識個人與整個社會之間的關係。這也是促使我之後至大陸旅遊的一個契機。而近日熱門的抖音難民涌向小紅書一事,在中美人民「大對帳」後,突破了過去的布幕,逐漸瞭解更多的真相,雖然有其戲謔性,但其重要性難以忽視。

從媒體、書本中的認識,到真正實地的體驗,衝擊與影響是深遠的,不管喜愛或厭惡如今的兩岸關係,這正是這一代的臺灣人所需要認識的。在臺灣,一個政治社會環境相當特殊的島嶼,兩岸關係有如冰河般,但冰河之下,亦有暖流,放下偏見,拾回理性與尊重,便是我們面向未來的關鍵起點。(黃瑞彬/自由撰稿人)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