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擬赴美推動「類科學園區」史欽泰:成為全球成功的學習典範

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新書《十里天下》再版推出發表會,與好友合影。記者潘俊宏/攝影

針對美方希望「將臺灣一半晶片產能移往美國」的說法,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今日表示,類似這樣的國際壓力其實從未消失。他說:「如果回顧臺灣過去50年的發展歷程,壓力一直都在,但我們也一路走過來了。」至於臺灣擬赴美推動「類科學園區」的政策,他也以正面角度看待:「這很好啊!我們不就是一直希望我們的科學園區成爲全球成功的學習典範嗎?」

近期臺積電與輝達股價都受惠AI蓬勃發展再創新高,史欽泰解釋全球科技版圖快速變動,臺灣科技業處在挑戰不斷的環境中,但他仍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引用《造山者》電影中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片尾的話表示:「我們一定要面對挑戰,只要有信心、有人才,就會成功。」史欽泰強調,臺灣必須「站穩腳步、守住這艘船」,即使遇到短期震盪,那也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考驗,他相信「臺灣這艘船不會沉下去」。

史欽泰今日出席他的新書《十里天下》二版推出,這也是他與清大臺北政經學院講座教授陳添枝合著的《從邊緣到核心》後,再一本深度撰寫臺灣半導體發展的著作,他強調這二本著作都強調臺灣的成功關鍵在於「從邊緣找到利基」。

史欽泰說,由於資源有限,臺灣早年並無法與大國正面競爭,只能在全球產業中尋找獨特切入點。這樣的「小國策略」反而讓臺灣形成高效率與高創新的產業文化,最終從邊緣走向全球半導體核心。

他進一步指出,未來臺灣可能會進入「從核心回到邊緣」的新階段,這並非退步,而是「應用創新的新契機」。半導體作爲核心技術,將帶動無數邊緣應用的誕生,「未來不會再是單一核心壟斷一切,而是核心技術支援下的多樣應用與創新生態系」。他認爲,這正是臺灣最有機會出現新一批「隱形冠軍」的時刻。

至於國際政治如何發展、臺灣政府該如何應對美方壓力,史欽泰謙稱這並非他的專業領域,但他相信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內在力量會持續推動產業前行。「從過去經驗看來,臺灣的科技力量一直都在,而且會繼續存在。」

談到「類科學園區」,他指出,全球許多地區都以矽谷爲榜樣,臺灣早在多年以前就被譽爲「亞洲的矽谷」,若各國都能從中學到建立創新體系的精神,將對全球科技發展有助益。

史欽泰強調,無論國際情勢如何演變,臺灣科技產業的核心精神始終是「堅定信念、持續創新、凝聚人才」,這正是支撐臺灣從邊緣走到核心、並邁向下一階段應用創新的關鍵力量。

對於出版以史欽泰爲核心的《十里天下》新書作者吳淑敏,稱讚史欽泰是一位「凡事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貪虛榮榮耀、純心謙卑,總是看見別人優點」的科技領袖,一生以謙卑與真理爲志,帶領產業前行。

她強調,《十里天下》的再版,不僅是對臺灣半導體歷史的再回顧,也是一種心靈的啓示與精神的延續。「新竹雖離臺北十里之外,但在這片土地上,科學家與工程師共同創造一個屬於臺灣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