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模式」赴美 投資額、供應鏈、工時是3大難題
臺美關稅談判,對於美國要求擴大對美投資方案,我方提出共同打造「類科學園區」的產業聚落。圖/中科管理局提供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昨提出「臺灣模式」,推動在美打造產業園區,被視爲迴應美方強化本土製造的戰略需求。但學者提醒,要在美國重現臺灣的半導體聚落並非易事,投資規模、供應鏈效率、勞動文化不同等問題,將成爲落實的最大挑戰。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表示,美方近期提出希望臺灣將全球半導體產能一分爲二、約百分之五十移往美國,估計至少需五千億美元投資,但臺積電目前承諾投資僅約一六五○億美元,雙方差距甚大,即便建立產業聚落,也不一定能達到美方滿意的規模。
吳大任說,臺積電在臺灣能高效運作,靠的是緊密聚落的上中下游供應鏈,設備、材料商與客戶集中,能在機器故障時隨時支援;但美國產業環境分散,難以廿四小時即時配合,經營風險大增。此外,美國勞動制度對工時要求嚴格,臺灣常見的責任制加班,在美可能被視爲「強迫勞動」,帶來訴訟與額外成本。
吳大任指出,若大量臺廠遷美,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投資重心恐逐漸移向美國,導致國內民間投資萎縮,進而影響內需消費與就業市場。他直言,臺灣在談判中處境兩難:若承諾,恐犧牲國內經濟動能;若拒絕,則可能面臨美方以高關稅報復,對國內生產毛額(GDP)造成衝擊,着實兩難。
東海大學經濟系教授邱達生則說,美國具土地、水電等資源優勢,加上自動化技術發達,適合承接部分下游組裝與低階晶片量產;但若將高階晶片製程硬搬至美國,不僅工資成本高昂,當地勞動文化也難以配合加班,恐導致良率下降、成本升高,與經濟效益背道而馳。
邱達生建議,應以「比較利益」爲原則,進行臺美供應鏈分工,例如臺灣專注高階製程,美國承接部分低階晶片或組裝產能,透過資源最適配置打造互補性產業鏈,而不是單純複製臺灣科學園區模式,造成產能效率受損。
經濟部次長何晉滄昨說,預計美方未來會在行政與基礎設施方面給予支持,包括水、電、土地、簽證與相關法規,經濟部也會掌握廠商需求,將臺灣過去發展園區與產業聚落相關經驗與美國交流。
國科會表示,將與相關部會合作,基於互利互惠評估協助友好國家發展科學園區,以利廠商擴大製造基地、拓展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