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爲何無法投入紅色供應鏈?

▲美中對抗持續升溫,自川普政府開啓貿易戰後,高關稅與科技封鎖迫使全球供應鏈重組。(示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林忠正/經濟學博士、前中研院研究員

美中對抗持續升溫,自川普政府開啓貿易戰後,高關稅與科技封鎖迫使全球供應鏈重組。表面上,臺灣產業似乎首當其衝,但實際上,臺灣選擇加碼對美投資,而非轉向中國、加入「紅色供應鏈」。

這不是政治情感的選擇,而是理性的生存之道。

首先是技術。半導體是臺灣的命脈,也是全球戰略資產。美國掌握晶片設計、軟體與設備,臺灣若倒向中國,不僅失去技術來源,也會被美國製裁或翻倍加徵關稅,更會被國際大客戶撤單。紅色供應鏈或許提供短期市場和中國的低階市場,但意味着長遠的技術鎖死。

其次是貿易。臺灣雖出口大量零組件至中國,但最終需求仍來自歐美。美國市場龐大且持續高端需求;中國內需則因經濟放緩、監管嚴苛而充滿不確定。真正能支撐臺灣長期發展的主力,依然是歐美市場。

再看經濟。臺灣高度依附美元體系與外資資金。若投向中國,不僅可能遭遇美國製裁,還會導致外資撤離。相反,與美日歐合作,臺灣仍能參與新能源、AI 等新興產業。紅色供應鏈則意味着成爲中國產業的附庸。

軍事上更關鍵。中國軍事威脅不斷,從軍機繞臺到飛彈部署從未停止。靠攏中國無法換來和平,反而失去自主性。美國雖非正式同盟,但《臺灣關係法》與軍售合作至少提供基本威懾力。臺灣的安全只能建立在美國支持之上。

最後是政治。臺灣能獲得國際支持,靠的不是市場規模,而是民主身份。若倒向中國,不僅與專制體制格格不入,還會失去國際盟友,陷入孤立。同時,中國經濟誘因往往與「一中原則」綁定,等同犧牲政治自主。

當然,島內仍有部分在野黨與民衆主張加入紅色供應鏈,原因包括對短期經濟利益的期待、對美國的不信任,以及民族情感。然而,這些觀點難以改變大環境:技術、金融、安全與國際秩序,都決定臺灣無法選擇中國。

臺灣在川普高關稅壓力下仍擴大對美的投資和採購,並非「親美反中」的情感表態,而是清楚看見:只有維持與美國及其盟友的合作,臺灣才能守住技術優勢、經濟穩定與安全保障。

紅色供應鏈看似近在咫尺,但代價卻是長遠的生存風險。

▼臺灣在川普高關稅壓力下仍擴大對美的投資和採購,並非「親美反中」的情感表態,而是清楚看見:只有維持與美國及其盟友的合作,臺灣才能守住技術優勢、經濟穩定與安全保障。(圖/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