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米何去何從/農業願景 讓臺灣米找回光榮感

你害怕吃米飯嗎?40年前,臺灣人一天惦惦吃三碗飯,如今飲食習慣改變,很多人一天吃不到兩碗飯。。記者蘇健忠/攝影

「我有盼望,我們國民對自己的農業感到驕傲,會買國產品、吃自己種的米!」臺大農經系系主任陳鬱蕙娓娓道來,她曾參與臺灣加入WTO的入會談判,迄今仍勤跑一線,對臺灣稻米產業的未來充滿期待。

「爲什麼我們總是把臺灣農業與老的、小的、弱的形象連結?」陳鬱蕙感慨道,韓國、日本的農民對自己的產業很有信心,消費者也成爲他們國產米的後盾。那臺灣呢?十幾年來,臺灣還是披着一身陳舊外套、走在田埂上的老農形象,「讓產業身強體壯,民衆吃米有光榮感,那纔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陳鬱蕙說。

實際上,臺灣米的面貌已在過去十數年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在花蓮最南端的富里鄉,悄悄誕生排名臺灣前五大的糧商花東制米,如今年營業額逾10億元,董事長黎煥銘說起話來鏗鏘有力,他說:「要讓國人喜歡吃國產米,要從培養現代化的農民開始!」

黎煥銘的豪語並非一蹴可幾。20年來,花東制米在農糧署輔導下,建立了東部最大的現代化糧倉,每期稻作可儲放1.6萬噸稻穀,光是契作農民就達四、五百人,面積近2,300公頃;而契作正是維持稻米品質的重要手段。這些就是他口中,成爲「現代化農民」的重要舖墊。

堅持品質 一貫化作業

爲了維護稻米品質,桃園大賀良質米農場班長陳燕卿做得更徹底,除了與農民契作,從稻種、育苗、乾燥、包裝都一貫化作業,連乾燥機都選用爲每位契作農民專用的小型機,以便確認哪一期稻作是哪一位農民所種,在登錄完畢包裝後標示清楚,這也代表一種責任歸屬。

爲了堅持品質第一,陳燕卿只賣自己契作班生產的稻米,寧可無米可賣,也「不拿自己的包裝,裝外面的米來賣」。

生產端之外,後端品質檢測和包裝也是一大學問。斗南農會直營精米廠廠長張耀裕對廠區裡各式稻米檢測機津津樂道,有米粒判別的、食味分辨的,還有白度、水分區別等等精密儀器,每一臺都要價不菲,「大概都150萬元以上,全從日本進口」,這些儀器在張耀裕口中,有些還是商業機密;而提供客戶儀器檢測數據,是斗南農會對稻米出品的品質保證。

近兩年花東制米也引進無氧生產設備,全套使用在收購稻穀後,製作小包裝食用米的過程中,「隔絕氧化,味道更好,保鮮期更長,我們光是在鮮度上就搶贏了進口米。」黎煥銘說。

品牌化,也是這些年臺灣米的一大變化。走進賣場、超商,映入眼簾的包裝米,讓人目不暇給,這也反映了政府與民間糧商、農會在推廣稻米品牌上的成果。

認同好米 養出回頭客

今年第一次外銷米到日本的臺南芳榮米廠,最近就努力讓消費者認識自己的品牌,執行長黃麗琴說:「消費者對我們的米有了認同感,就會產生感情。」她發現,七成以上的消費者在認同芳榮的米好吃,就會成爲回頭客。

如今臺灣米已進入產品區隔化階段。花蓮富里全有機種植的銀川米創辦人樑美智說:「我們瞄準的是閱讀型的消費者!」因爲走環保路線,銀川米更易獲得小資與知識型消費者的認同。而銀川米更早就針對過敏體質開發了無麩質產品,尋求打開市場中的另一片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