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關稅20%以內不是不可能!伊森提「5籌碼」:食安和能源打包談判

川普總統9日再公佈八國的關稅稅率,巴西被課50%最重。(歐新社) 歐洲新聞圖片社

距離 8 月 1 日「川老大關稅倒數」只剩最後幾圈,眼前這場臺美談判早就不是單純比價碼,而是用稅率當籌碼的一盤多邊賽,伊森一直在思考該如何看待這輪談判臺灣與美國的關係,今天我們想梳理一下看法,並跟讀者分享。

但在開始之前,我們可能要請讀者先認清一件事:「美方所謂的「對等」可能跟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真正在桌上的條件至少有三層:

在我們看來,美國真正要的不是「對等」,而是利益可視化,讓盟友用美國關稅退讓來換更開放的採購、投資與政治承諾。

在這套框架下,伊森思考臺灣究竟有甚麼籌碼與風險可以跟美國進行談判呢?這裡我們提出五個籌碼與兩個風險分享:

主要籌碼

主要風險

1、半導體+AI 伺服器:華府「無可替代」的產業安全

美國雲端三巨頭(AWS、Azure、Google Cloud)今年到 2027 年的 AI 伺服器採購路徑已經鎖死:先搶 H200/B200,再導入 TSMC 3 nm 或 2 nm 製程 ASIC。

現階段只有臺積電能保證良率與產能;臺系 ODM 又掌「機櫃級組裝+液冷」一條龍能力。若關稅升到 20 % 以上,對美客戶等於進貨成本立刻墊高──這不只是企業利潤問題,而是牽動美國 AI 國策競速。

從華府角度看,保住臺灣鏈=保住自己全球數據運算優勢,因此願意坐下來談「半導體類零組件 15 % ceiling」等差別稅率。

2、赴美直接投資:最直觀的就業與選票

亞利桑那州第二座 TSMC 廠2026 年要進 2 nm,威斯康辛的鴻海轉型做伺服器箱體、AI 水冷模組,也排定 2025 下半年量產。

兩案合計可拉近 4,000–6,000 個製造與工程職位,正好落在 2026 中期選舉前完工、剪綵。

川普向來重視「貼牌就業 K.P.I.」,臺灣若把後續擴線與人才輸出(在地培訓、綠卡加速)綁進備忘錄,美方則能用較低稅率回禮,兌現他口中的「bring jobs back」。

3、國防合作:臺美區域安全

過去一年,美軍已在臺預置精準彈藥(JASSM、HIMARS M31)並擴大聯合後勤演練,國防授權法也開了長達五年的「臺灣安全援助基金」。

軍備前置=盟國認證,美方自然傾向給予經濟或貿易上的正向激勵,確保臺灣維持高度互操作性。換言之,臺灣只要在「戰備儲油、聯合維保、資訊分享」等安保合作上進一步對錶,美方國會在貿易議題上就更有理由壓低鷹派的稅率。

4、農產品市場:美國農業州的「政壇老派武器」

臺灣一年進口黃豆、玉米逾九成來自美國,卻仍對美豬、美牛、基改黃豆有殘留疑慮。

對華府而言,把已經有消費量的品項升級到「高毛利的加工品或全配方飼料」,遠比從零開墾市場來得划算;農村州議員更能用出口增長回去交差。

汽車關稅:臺灣民衆開心又有助美國出口

若臺灣在對等關稅談判中同意把美製汽車關稅從 17.5% 大幅下修(甚至歸零),短線效果是特斯拉、BMW、賓士等美產車型理論落地價可再降約 5–10%,消費者用同樣預算就能升級進口車。

不然臺灣也可以開放美系電動車維修網來折衝,若有具體增購 LNG、擴大軍售或 EV 組裝計劃,財政部吸收稅損的阻力會小很多,或是說把降稅與電動車政策綁在一起,例如幾年內增建多少做快充,或是針對美系EV車減稅。

讀者不要看川普跟馬斯克鬧翻,川普討厭的是補貼電動車和單一企業,但他強調電動車供應鏈回美也是他的政策重點,若能讓美系電動車出口,對他來說也是政績之一,而對內政府也可以讓民衆買到便宜的電動車或是汽車。

而對臺灣來說,真正卡脖子的是農業,尤其美豬、美牛與基改標示,這不只是進口稅率的計算題這麼簡單,大家都知道食安與民意的信任題一直是臺灣的核心爭點,美豬、美牛與基改食品都是臺灣人很敏感的議題,任何讓步都可能被貼上「犧牲健康」的標籤,這一定不是執政黨會樂見的事情。

在這裡,伊森想到的方法很可能是把農業議題與能源議題打包做談判,例如要求美國放手讓我們維持萊劑標示,但同步引進美方甲烷減排技術,或用長約 LNG 換部分稅率下調,把食安部分的衝擊降低,減碳並同時穩定天然氣來源,也讓美國賺到能源的利益。

若一切順利,臺灣最終關稅區間伊森還是認爲落在 20 %以內。

這個價格帶既能給美方面子,也保住臺灣在半導體與 AI 伺服器供應鏈上的戰略價值;一旦低於日韓,還能反手拉高臺灣廠商的競爭優勢(如果日韓後續調降就沒有優勢)。

就看我們能否把「食安紅線」與「供應鏈去中化」同時化成談判籌碼,而不只是被動挨打的價格接受者。

想知道更多產業與經濟趨勢?歡迎訂閱伊森的頻道:投資伊森

◎已獲得投資伊森授權,嚴禁抄襲,違者必定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