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改編《虎姑婆》默劇登大阪世博!日本小孩又怕又愛

▲「野孩子肢體劇場」以默劇將《虎姑婆》帶到日本觀衆及國際眼前。(圖/文化部)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進入第2周,其中位於中之島、由安藤忠雄操刀設計的建築空間「童書之森」,展出「臺灣繪本、佮意啦」繪本展,創造親子觀衆共讀的另類場景,有日本媽媽用翻譯app陪孩子看了2本繪本,而臺灣經典故事《虎姑婆》也改編成默劇,帶到日本及國際觀衆眼前,讓日本小孩又怕又覺得可愛。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進入第2周,在童書之森展出「臺灣繪本、佮意啦」繪本展。(圖/文化部)

「臺灣繪本、佮意啦」以50本搭配上日文翻譯的臺灣經典繪本,呈現臺灣7大文化主題,包括原住民、民間故事、生活、食文化、宗教、藝術工藝、自然等。而在繪本展出外,今(8)日至10日更由「野孩子肢體劇場」,以跨越語言隔閡的默劇,將「虎姑婆」帶到日本觀衆及國際眼前。

▲「野孩子肢體劇場」以默劇將《虎姑婆》帶到日本觀衆及國際眼前。(圖/文化部) 「好久好久的故事,是媽媽告訴我,在好深好深的夜裡會有虎姑婆,愛哭的孩子不要哭,他會咬你的小耳朵,不睡的孩子趕快睡,他會咬你小指頭」,這首臺灣爸媽常用來提醒小孩趕快睡覺,也是每個臺灣小孩從小就害怕,卻又人人會唱的兒歌《虎姑婆》,這次伴隨着50本繪本到日本。 野孩子團長姚尚德說,選擇將《虎姑婆》帶到日本,其實也是源於他從小對虎姑婆這首歌恐懼的印象,但其實後來才發現繪本中的《虎姑婆》故事,有許多不同的版本。這次演出選擇王家珍、王家珠版的《虎姑婆》,希望透過默劇,撇除「可怕」的語言後,讓孩子們腦中留下對「虎姑婆」可愛的印象。

▲「虎姑婆」演出彷彿繪本立體化。(圖/文化部) 故事演出從寶妹一個人在家中,等待將前來照顧她的姑婆開始,但姑婆在路上被專門變身騙小孩吃的老虎精嚇暈了,老虎精還拿走姑婆要給寶妹的新鞋,假扮成她到寶妹的家。夜裡虎姑婆想吃掉寶妹,在兩隻老鼠送給寶妹的3個錦囊法寶擊敗後,狼狽逃回山中,再也不敢吃人。

現場演出時,姚尚德特別隨機找了6個小朋友扮演老鼠,一起演出第3個錦囊中「一撮毛變成ㄧ堆老鼠」出來嚇退虎姑婆的段落。姚尚德及團員說,現場演出最在意的是與觀衆的互動,每一場的演出也都會依據先前的經驗及現場狀況,即時調整。

爲了跨越語言限制,野孩子突破以往在臺灣演出時,多半還是用語言輔助說明的方式,改以回到「默劇」的形式,僅靠身體、臉部表情,並隨着身體移動而發出的聲音,也特別運用3D技術,新作了虎姑婆大型面具,並設計機關,讓整體的表演更加生動。

▲演出時,還是有小朋友對老虎的形象露出恐懼。(圖/文化部) 今日首場演出,姚尚德說,確實還是有小朋友對老虎的形象露出恐懼,這時候老虎就選擇在互動時發出「喵」的聲音,瞬間就看見小孩的臉變成很可愛的樣子,甚至老虎要離開小孩旁時,小孩還友善的偷碰了老虎一下。

由於是默劇演出,現場媽媽邊看邊講解給小小孩的畫面,彷彿另類的呈現媽媽翻着「立體繪本」說故事。在演出老鼠攻擊虎姑婆時,現場大人比小孩還投入,跟着做出攻擊虎姑婆的動作,併發出唧唧唧的聲音,完全投入劇情,在虎姑婆跑走時全場大聲歡呼。

▲在演出老鼠攻擊虎姑婆時,現場大人比小孩還投入。(圖/文化部) 童書之森館長伊藤真由美說,《虎姑婆》的故事除了與格林童話《小紅帽》相近,在日本其實也有類似的情節,所以選擇《虎姑婆》作爲分享,對於日本的小朋友來說也不會感到陌生,對可愛又有點恐怖的內容,感到很興奮。 「臺灣繪本、佮意啦」展期橫跨整個「We TAIWAN」,將持續在中之島童書之森展覽至8月20日,8月15日至17日將由來自臺灣新竹的巴雀藝術與大阪在地臺灣媽媽,一起演出《室內樂 feat.讀繪本》。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進入第2周,其中在童書之森展出「臺灣繪本、佮意啦」繪本展。(圖/文化部)

配合入館政策,參觀展覽及參與活動都須先於「童書之森 中之島」官網申請入館。更多資訊可至「We TAIWAN」官網,並追蹤X、Instagram關注最新動態。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日期:2025年8月2日(六)至8月20日(三)活動會場:線上、VS.(at GRAND GREEN OSAKA)、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

島嶼之聲「廟埕前的謝神戲」活動日期:2025年8月26日(二)至8月28日(四)活動會場:世博夢洲會場Pop-Up Stage North(需購買世博門票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