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阪世博 臺灣自信秀實力
曾參與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創設工作的攝影家莊靈。(鄧博仁攝)
1970年,中華民國以「中國的傳統與進步」爲主題參加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國旗在會場飄揚。(莊靈提供)
1970年,中華民國館的工作人員在館外合影留念。(莊靈提供)
中華民國館外展示楊英風著名雕塑「鳳凰來儀」。(莊靈提供)
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的中華民國館。(莊靈提供)
一進莊靈老師家中,55年前大阪萬國博覽會拍攝的照片與底片整齊地擺放在桌上。他翻閱這些歷史紀錄,感慨道:「好像是昨天剛發生的事一樣,時間真快,已經55年了,現在看起來依然新鮮且當代。」這段回憶對他來說,竟是如此鮮明。
1970年,中華民國以「中國的傳統與進步」爲主題參加大阪萬國博覽會。當時,我國與日本仍保持邦交,能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華文化,意義非凡。展示館設計由貝聿銘領軍,李祖原與彭蔭宣共同完成,主體由兩座三角柱形建築物構成,中間以玻璃帷幕空橋相連,最高層的貴賓室可以透過巨大的玻璃窗俯瞰整個博覽會場全景。館舍位於日本主題展覽館西側,與萬博地標「太陽之塔」近在咫尺。
嚴家淦親臨現場 北一女儀隊表演
中華民國館以其獨特的設計和內容吸引了不少目光,成爲向國際展現國家形象的重要依據。館內依主題分爲十個陳列室,展示了火藥、指南車、蠶絲織品、瓷器、書法及畫作藝術等中華文化元素,以及國家發展和農工商等生活狀況。觀衆從最高層的展覽室順着螺旋坡道往下走,還可以俯瞰底層特製圓形大螢幕播放的影片,呈現出多元的內容,十分精彩。館外展示了楊英風的著名雕塑「鳳凰來儀」,原本色彩斑斕,但因與白色調館牆不協調,最終改爲紅色,成爲中華民國館的標誌性作品,象徵中華文化的復興與傳承。
當時,莊靈正值32歲,作爲臺視攝影記者,他被借調到大阪擔任工作人員,併兼任臺視博覽會的採訪,整整待了九個月,負責籌備、執行與記錄。他回憶道,這不僅是一次學習的機會,還讓他深刻體會到博覽會的高效與規模。當時使用大量先進的視聽設備,經常需要及時修復,也讓他對科技在展覽中的應用有了更多瞭解。
55年前 便使用大量先進視聽設備
在中華民國館的國家日,副總統嚴家淦曾親臨現場,並由北一女中儀隊進行表演。莊靈接待過當時的裕仁天皇和明仁皇太子等皇室成員,以及林海峰、翁倩玉等旅日華裔名人,這些經歷讓他感受到國際交流的重要性。還記得有一次正在接待韓國總理丁一權,準備乘坐VIP電梯到達貴賓室,由於電梯人數過多,途中發生卡住的情況。幸好同爲工作人員的莊靈學長董敏及時處理,成功解決了問題。當時那座貴賓室位於大約五、六層樓高,擁有整面玻璃窗,是全博覽會場最佳視野處。這次事件也讓他深刻體會到博覽會現場的高效與緊張的工作節奏。
每個國家日的表演與各國的創意展示,拓展了莊靈的視野。日本企業館將影像投影於圓形穹頂,沉浸式的畫面讓人身歷其境;美國館以超大尺寸展示安瑟·亞當斯(Ansel Easton Adams)等大師的作品,震撼了他對藝術與創作的理解,並激發對創意和設計更深層次的思考。美國、蘇聯等國均在萬博中展示其先進的科技與文化,尤其是美國館展示剛登月取回的月球岩石,吸引了大量人羣;蘇聯館則以太空探索爲主題,展現出在冷戰時期雙方爲爭奪航太實力的最高地位而進行的「太空競賽」。
各國創意、沉浸式畫面 拓展視野
還有一則特別的事件,當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由藝術家岡本太郎設計的太陽之塔,這座塔象徵着太陽的光芒,從塔頂可以照亮整個會場。在博覽會期間,曾經發生過一件太陽塔被「劫持」的事件。一位蒙面赤軍連(極左派組織)的年輕人攀登到塔頂,站立在太陽塔金色臉孔旁高喊抗議口號,引起大家的注意。記者紛紛圍上來,場面一度變得混亂。
呼應1970年大阪萬博主題「人類的進步與和諧」,莊靈強調在生活中學習基本的溝通技巧,理解進步與和諧的重要性。他以在日本搭乘計程車的經驗爲例,雖然被誤認爲是日本人,司機全程和他說日語,而他不懂日文,仍以簡單日語禮貌性地迴應。他表示,無論語言如何,和諧是最重要的,人類應該追求和諧非爭鬥,才能促進社會的長遠發展。
回顧這段經歷,莊靈認爲,臺灣仍需勇於展示其文化特色並認爲臺灣應積極向國際展示其文化價值。儘管面臨政治與國際關係的挑戰,無論是科技成就還是文化價值,臺灣有能力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自己實力和魅力。